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2   星期三   农历六月初八   夏至 夏至
搜索
论坛
新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风生水起,风起云涌,如火如荼,高歌猛进,这与王文章先生的极力倡导和大力推动分不开的。王文章先生曾担任文化部分管非遗保护的副部长,并长期出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恰好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启动和勃兴,既是恰逢其会,更是引领其盛。 我们经常在重要媒介上看到王文章先生的文章,或者全国两会记者对他的访谈,或者全国性会议、论坛上他的讲话,时有新见,每有卓识,指点迷津,指引方向。每每阅读这些文章,总有醍醐灌...
查看更多
历史民俗学
2018.05.18
论坛
  历史民俗学是20世纪下半叶主要由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的民俗学者提出的一个研究概念。由于各自的表述及其所代表的理念各有所异,而在欧美学术界也很少出现historical folklore这个术语的使用,与historical sociology或historical anthropology这两个相近的术语得到相对普遍使用不同,即使在提出和论证了这个概念的中、日、韩三国民俗学界,在研究中使用这个概念的也不普遍。因此,这是一个尚无普遍认同的定义、需要在学术...
查看更多
论坛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全国有1082人榜上有名。文化和旅游部将历次(第一批至第五批)公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作了分类、分区域统计,通过一张表,全国各省区市(含香港、澳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中直单位)、各批次的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和总数一目了然,无论是公布新名单还是这项统计工作,做得很有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统计表也公布了“已去世”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统计显示,截...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规定的一项基本的非遗保护措施,对其的研究属于非遗保护研究中具有共性的横向问题,有着很强的应用性。该问题包括且不限于非遗清单编制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中国非遗名录的特征和主要问题、其他国家非遗清单编制的有益经验、对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制度的反思、对未来非遗清单编制研究的展望和非遗清单编制中的权力、权利与权益的关系等。非遗清单编制中社区的地位,其参与的形式及其与政府和学界等其他参与方之间的关系...
查看更多
论坛
  百年历史,风云变幻,中国的学术文化随着时代的大潮波澜起伏,要想书写这一时代的学术史,除了熟悉各个时段关键性人物与代表性著作外,还得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特性,将学术花朵与时代土壤结合,才能写出血肉丰满的学术历史。  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刘锡诚先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完成了百万字的巨著《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该著作资料丰富,写作态度严谨,史论结合,具有阔达的学术胸襟与传承民族文化情怀。这部皇皇大著,凝聚了先生一辈子的心血,是先生从事民间文艺学数十年积累...
查看更多
论坛
  继承与发展京剧艺术,需要极大的心力、体力、毅力,我今年八十有六,仍在不断丰富、不断更新自己的思考,上下求索。  说起学戏与继承,我有五字体会,当谓“学源不学流”。我12岁拜入王门,跟四大名旦之师王瑶卿先生学习王派,后又得拜梅兰芳先生,实乃殊幸。“学源不学流”,正是王、梅众位先生教戏时对我的要求,也是他们身体力行之准则。  流是手段,是根据个人条件和理解发展出来的东西。那么“源”是什么?在我看来,其一,源是京剧的“原生态”。我小时候,父亲经常让我背口诀...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20世纪末,肇始于美国的“口头程式理论”经朝戈金等中国学者的积极引介、翻译与在地化运用,在进入中国后的20多年中,不仅催生了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史诗学的学术研究范式转换,而且渐为民间文学以外的其他邻近学科提供了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论参照与技术路线。在本次访谈中,朝戈金分别从口头传统的本土化实践、20世纪多学科学术研究范式整体转换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国史诗学的未来、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等5个方面展开了话题。朝戈金的议论,视野开阔,时时...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乌丙安教授在访谈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回顾了其在民间信仰研究中提出“俗信”概念的背景和过程,论证了民间俗信存在的合理性。在民间信仰类项目申遗过程中,“俗信”的转化运用促成了“妈祖信俗”等民间信仰项目的成功申遗,同时也增强了“非遗”保护中“社区”的主体作用。“妈祖信俗”申遗不仅对于妈祖信仰本身、而且也给其他民间信俗类遗产项目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民间信仰;迷信;俗信;妈祖信俗; 作者简介:乌丙安...
查看更多
论坛
   2017年1月2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中华文化瑰宝该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传统文化的创新驱动    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外来文化,创造出新的具有中国气概和中国风格的艺术品?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看来...
查看更多
论坛
中国戏曲文化史绵延千年,至今仍有蓬勃的生命力,其内在原因固然可说是精神的力量,但有一点客观基础不可忽视:承接戏曲文化的载体,始终都存在,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式一直有演变。中国戏曲文化,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来就是依靠剧本、档案、戏楼、庙台、唱片、视频这些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走入人们的心灵,保存于人们的记忆,不断地将全新的未来吸纳为历史的组成部分。催生戏曲文化产生的动因,并不只靠娱乐消费这唯一的刺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才是永恒的话题。或者说,戏曲文化...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