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5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   立夏 立夏
搜索
论坛
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来,十分注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制度。截至2018年,我国已进行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和认定,共计3068名,地方认定的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就更多了,逐渐形成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的中国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是依附于个体、群体或特定区域空间而存在的“活态”文化。口述文学及语言、传统表演艺术、传统...
查看更多
论坛
陶瓷大师在拉坯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我国非遗保护的历史只有很短十多年时间,但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很好地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尤其是以乡村为背景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结合了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经验,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探索设立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遗保护模式,在全世界范围都比较少见,既是对非遗保护路径的创新,也是对非遗保护理念的创新。1.还非遗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非遗产生于民间,繁荣于民间,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传统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帮助传统工艺等非遗走进当代生活,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2015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与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逐步确立了“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总体要求,以及“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预示着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发展振兴的新阶...
查看更多
论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定义中指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动态的人文传承,又包含与之相关的静态工具和实物。传统手工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样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特质。其中,兼顾技能、工具和实物(工艺品)三者是传统手工技艺有别于其他表演、表现艺术形式的重要特点,也是传...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本文涉及对非物质文化核心理念的理解、对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属性的认识、对传统戏剧传承保护特点的看法等问题,既是作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实践的体会,又是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理论思考。    作者简介:刘文峰(1953-),男,山西临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推荐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100029)  200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接受了申报昆曲为人类...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对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制作和使用的物品的研究,民俗学者主要有四种研究视角:(1)认为物质传统是历史手工艺品;(2)是可描述可传承的实体;(3)是文化的体现;(4)将制作和使用物品作为人类作为。前三种研究视角在民俗学界由来已久,很有影响,尤其是在口头文学和口传艺术研究领域。行为研究也发端于口头文学研究尤其是叙事研究,但是我们几位学者扩展了研究视野以便更好地理解物质民俗。在本文中,我将首先概述这四种观点,然后对物质文化和物质行为进行区分,最后,我将探讨物...
查看更多
论坛
  作者简介:福田亚细男(福田アジオ、Fukuta Ajio),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名誉教授、柳田国男記念伊那民俗学研究所所长;菅丰(菅豊、Suga Yutaka),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塚原伸治(塚原伸治、Tsukahara Shinji),茨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准教授。  译者简介:赵彦民,哲学博士(Ph.D.),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本文译自《超越“20世纪民俗学”: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的《课题5》部分。  20世纪民俗...
查看更多
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是一部具有长效性、权威性和指导性的法律。它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对于各级政府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多年在一线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文化工作者,笔者认为,非遗法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一本“说明书”,明确了非遗项目调查、名录建立、传承与传播等的形式、路径以及具体职责与任务。    北京市西城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6项...
查看更多
论坛
资料图:周龙在话剧《兰羽恋》彩排现场发言 受访者供图“从唱戏来说,术业有专攻,学戏得‘专一’。”近日,著名京剧武生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周龙在北京接受“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ID:cns2012)记者专访。对京剧等戏曲艺术的传承,他说:“我不反对搞创新、搞实验。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我希望搞创新时,能真正对传统有一些本质上的认识,才不容易偏离传承的轨道”。  周龙生于1965年,是国家一级演员、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据国戏官方...
查看更多
论坛
  中国民俗学会作为国家一级专业学会,在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直肩负着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与此同时,中国民俗学会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咨询机构,也是该委员会2015-2017年的审查机构成员。可以说,中国民俗学会深度参与了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非遗保护和《公约》实施。尤其是近年来,学会在时间民俗、岁时节令、传统知识和实践,乃至非遗主要领域都形成了学术梯队,集聚了相应的智力资源。  中国民俗学会为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提供...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