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7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初三   大暑 大暑
搜索
苌家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荥阳市      苌家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与少林、太极并列传统武术实践形式。   苌家拳创始人苌乃周(1724—1783)为清代河南汜水县(今为荥阳辖)苌家村人,出身书香世家,著有《易经讲义》八卷,收入《四库全书》。传说苌乃周“成童嗜武”,师从虎牢张八,从禹让学禹氏枪法,后受洛阳闫圣道指点,复得四川梁道传授,洞彻阴阳起伏之理,集易理、医理、拳理之大成,融内气、外形、技法于一炉,创苌家拳派,至今已近三百年...
查看更多
螳螂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螳螂拳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鸳鸯螳螂拳是其中的一个派别,在山东半岛一带多有流传,在山东省青岛市流传较盛。 鸳鸯螳螂拳以阴阳结合、内外双修为哲学底蕴,以左右对称拳法为标志,如同鸳鸯成双入对、形影相随一般,故冠以“鸳鸯”之名。合于“螳螂”者,不在象形,而重在取其迅猛手法精妙多变之意。鸳鸯螳螂拳通过特有的身法展现出艺术美感,以鸳鸯内家功为根基,修身养性,包括基本功、拳法、内功、辅助功法等内容。一是套路(32套),包括坐岗、白猿出洞、白猿偷桃、白猿献果、单...
查看更多
螳螂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莱阳市      据说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所创,在今山东省沿海之胶东半岛多有流传,莱阳市流传最盛。   相传王朗体察螳螂捕蝉的动作,取其神态,赋以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其传人有李秉霄、梁梦香、宋子德等。螳螂拳从莱阳传出后,逐渐形成胶东的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四种主要流派。螳螂拳派别虽多,但都强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重意”不“重形...
查看更多
查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冠县      查拳起源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朝向西域大食国借兵平乱,大食国军中的青年将领滑宗歧在战场上受伤,受到山东冠县张尹庄村穆斯林群众的精心照料。康复后,滑宗歧感到无以回报,便将自己擅长的拳术“架子拳”传授给村民。因跟随学艺者众多,滑又将自己的师兄查元义从哈密请来传授拳术“身法势”。查、滑二人去世后,当地人为纪念他们,便将“架子拳”称为“滑拳”,“身法势”称为“查拳”。因为自古“查、滑是一家”,后世便将两者统称为...
查看更多
心意六合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周口市      心意六合拳流布于河南省漯河、周口市等地,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明末清初,河南洛阳马学礼遇一隐士传授此拳,其得意弟子马三元是漯河市临颖县繁城镇人氏,由此,数百年来此拳在漯河、周口一带世代相传。   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数百年来被拳家视若珍宝,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   心意六合拳的练法有定式和动式两种,其内容主要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
查看更多
心意六合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漯河市      心意六合拳流布于河南省漯河、周口市等地,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明末清初,河南洛阳马学礼遇一隐士传授此拳,其得意弟子马三元是漯河市临颖县繁城镇人氏,由此,数百年来此拳在漯河、周口一带世代相传。   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数百年来被拳家视若珍宝,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   心意六合拳的练法有定式和动式两种,其内容主要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
查看更多
心意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祁县      心意拳,亦称“心意六合拳”,是传统武术的一个拳种。据考证,此拳是明朝末年,山西姬际可依大枪技法改变为拳法创编成的。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祁县小韩村戴隆邦得传后,潜心研习,广传族人和弟子,促进了心意六合拳的传承和提高。戴氏所传心意拳,既有徒手拳术,也有器械练习。在徒手练习中,以站丹式等功法练习作为基础,拳法练习的特点是由内催外,以根带梢;以圆构型,攻防自如;刚柔相济,积柔成刚;朴实无华,贵在实用。它的技击功...
查看更多
心意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晋中市      心意拳又称“六合拳”,兴起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晋中及河南漯河、周口等地,数百年来世代相传。心意拳是晋中历史上的武术前辈们在继承姬氏原创心意拳的基础上,结合保镖护商等新的武术实践,遵“天人合一”之理,循“一气、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进、八卦、九宫、十方”之规,摄自然生灵之长,合“天干地支”之数,长期实践,共同研创而成的。心意拳传承的内容包括拳学理论、散手套路、器械套路和处世哲学等。其主要特点是既有零招散...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博爱县      月山八极拳源于河南省博爱县,由月山寺第二代住持苍公始创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明永乐初年传至周围地区,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至民国十六年(1927),月山八极拳已有二十四代僧人传承。抗战时期月山寺毁于战火,月山寺俗家弟子博爱县芦桥村马连升在家乡开设八极武馆,传承至今。   月山八极拳动作简练朴实,刚猛暴烈,气势雄健,以短制长,攻守兼备,重在实用。抢救和保护月山八极拳,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基本脉络、中...
查看更多
鹰爪翻子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雄县      翻子拳在明代称为“八闪翻”,后俗称“翻子拳”、“翻子”。鹰爪翻子拳是八闪翻繁衍出的一个流派,它以翻子拳的八个闪翻技法为基础,吸收“岳氏散手”的擒拿技法和鹰爪功法的刁抓擒拿手型,融合发展成为一个有“鹰爪”手型特点的翻子新拳种,广泛流行于京南、保定及河北其他地区。河北省安新县的李树园、李耕耘,雄县的国隐东、董宪周、刘士俊等人,都是清代晚期的翻子名家。鹰爪翻子拳的主要内容是鹰爪行拳和鹰爪翻子连拳,所谓“出手拳打,回手...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