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9   星期三   农历六月十五   小暑 小暑
搜索
论坛
  20世纪90年代末,雕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文乾刚创作了一款直径30厘米的雕漆盘,很快就被两家工厂无偿拿去仿制。那款作品作为这两家工厂的畅销产品卖了20多年,收入估计有几千万元,但文乾刚始终没有收到过任何创作设计费用……目前,法律上对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有较多空白,非遗作品的创作者想要维权不太容易,非遗产品权利人的认定问题也很难明确,传统技艺是否构成商业秘密等许多问题也是学术界和司法界一直讨论不休的问题。     去年底,北京、广州、上海三地知识产权法...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三尺幕帐上,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瞬间化身为妩媚女子与猪八戒眉目传情,在发觉被愚弄后,猪八戒搭着耳朵羞愧难当……在欧阳新年的一抖一动间,纸制的影人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已近古稀之年的欧阳新年是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衡山影子戏”第十七代传人。“衡山影子戏”作为“中国皮影”的一部分,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当地史料记载,衡山影子戏大约起源于清顺治初年,主要流行于湖南省衡山县及周边地区。在衡山方言里,皮影戏称为“影子戏...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及其有关的物品和劳动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在与大自然的相互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不断传承、创新和积淀的成果,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精神的精华性存...
查看更多
人物
 徐秉方在雕刻     留青竹刻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秉方珍藏着一只量米用的小竹筒,筒上刻有“二两”字样。这是徐秉方的竹刻处女作,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熏染,如今这只竹筒通体呈绛色,它记录着徐秉方竹刻技艺的成长历程,承载着他儿时艰辛生活的点滴记忆。徐秉方时不时地会把这竹筒拿出来把玩一番,为的是时刻提醒自己,不忘选择竹刻技艺的初衷。     生活中的徐秉方外表瘦弱,谦逊少言,但一聊起留青竹刻以及过往的那些人和事,就会感觉到他的骨子里有一股倔犟执著的秉性,犹...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李世美师傅在挑选制作好的笔毛    姜冰 摄  铺一尺雪白生宣,摆一方古朴石砚,临水照花,姿态端庄地临摹一帖隽永秀美的小楷;或逸兴横飞,笔走龙蛇,酣畅淋漓地挥就一幅狂草飞白。风花雪月的背后,可曾有人留意到,这桌前的一尺宣纸、一方砚台、一支毛笔,拥有着怎样的历史,凝结着怎样的故事?     北派狼毫的代表     1823年,浙江人胡魁章带着2000银元从家乡湖州来到当时的奉天(今辽宁沈阳),在四平街悦来客栈胡同开设了一家笔庄,取名“胡魁章笔庄”,从此...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遗保护问题和雾霾问题一样,值得全社会关注。”今年两会上,当被问及非遗保护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如是说。   田青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机里保存的一段视频,视频是他今年春节期间前往陕北基层考察的见闻:一个村庄偌大的戏台上,演员卖力地表演当地传统戏曲,台下却空无一人。据他介绍,这个村庄正在空巢化,年轻人纷纷进入城市,留守的当地人更愿意待在电视和电脑前。“这让我感到很苍凉。”田青说。   田青的话道出了我国日渐加速的城镇化过程中非遗...
查看更多
论坛
李守白的海派剪纸作品   剪纸,作为民间文化的一支已有1500多年历史,剪纸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曾给村舍中“剪花娘子”的心灵带来很大的慰藉。民国初期,伴随民俗学在中国的出现,剪纸艺术逐步得到美术界的重视。创刊于1934年5月的上海美术界刊物《万象》画报在第3期的封面上,编排了5幅民间窗花剪纸。这是中国美术有史以来美术家第一次采用民间剪纸作画报封面装帧。   上海的海派剪纸发展至今走过近半个世纪之路,诞生了王子淦、林曦明两位剪纸代表性人物。曾师从这两位先...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千秋古运,手创传奇。”2015南北非遗精品展暨中华手作嘉年华活动3月3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开幕。活动汇集了印染、织绣、雕塑等150多个品类的手工作品10万余件,这些作品出自国内28个省区市的手工艺爱好者及年轻设计师之手。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国中,无锡市南长区委书记秦咏薪等与广大市民一起观看了非遗精品展。       清名桥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一段,是保存风貌最完整、保存...
查看更多
新春话年画
2015.03.03
专题报道
  □演讲人:薄松年     ■演讲人简介:     薄松年先生生于1932年,是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1952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师从著名美术史家王逊教授。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中国美协年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编委及顾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2008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美术史家。著有《中国年画艺术史》、《中国美术史教程》、《中国绘画史》、《中国民...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莫言在小说《檀香刑》里多次提到家乡高密一带的“猫(茂)腔”,这种声腔演唱起来委婉幽怨,深受农村观众尤其是广大妇女的喜爱。“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在百姓中流传的这句俗语,形象地展示了其受欢迎的程度。   融会吸收 自成风格   高密市艺术剧院茂腔演员孙秀芝介绍,茂腔是在民间花鼓秧歌的基础上,以“姑娘腔”为主调形成的戏曲声腔,在民间又有“扭股子”“轴棍子”“正歌子”等不同的叫法。历史上,茂腔曾广泛流传于胶州、胶南、高...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