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9   星期三   农历六月十五   小暑 小暑
搜索
其他新闻
  西藏首次对全区近100名格萨尔说唱艺人的作品及唱腔等进行数字化传承保护工作,目前已收录71名说唱艺人的资料。   格萨尔文化保护专家、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馆长努木说,为确保格萨尔说唱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西藏于2013年初开始筹建格萨尔多媒体资源库,该资源库历时一年多顺利建成,包括精品说唱、艺人口述史、音乐唱腔、格萨尔赞歌、格萨尔王舞蹈、格萨尔王历史遗迹六个部分。   目前,来自藏北地区的国家级格萨尔传唱人次仁占堆、自治区级格萨尔传唱人阿旺巴旦等...
查看更多
论坛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镇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非遗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   所谓“文脉”,是指“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对非遗而言,“文脉”就是形成的渊源和发展的理路,就是保障非遗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传承和保护非遗,说到底,无非是使不...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浏阳文庙祭祀音乐原有两位传承人,一是邱少求,一是刘百祥,他们是民国期间文庙祭祀音乐最后的两位乐生。2009年,当湖湘地理记者寻访古乐时,曾听两位耄耋老人细细讲述半个多世纪前的见闻。   1月8日,我们重访文庙祭祀古乐,得知刘百祥老人已于去年仙逝,84岁的邱少求老人,成为浏阳文庙祭孔音乐最后一位老乐生。他很担心,哪天自己眼睛一闭,就再也看不到古乐的复活。   根据老人的讲述和《浏阳古乐》一书,我们试图整理还原文庙祭祀大典。或许今年清明期间,大家便能亲眼...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进了即墨地儿,踩了两脚泥儿,吃着地瓜干儿,听着柳腔戏儿。”在旧时,听一曲醉人的柳腔是即墨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而在新时期,凭借浓郁的乡情音韵、通俗的新老剧目,柳腔仍是活跃在即墨一带的文艺形式之一。柳腔一响,“针尖扎在指头上,枕头当成孩子抱”的现象今古皆然。   婉折声腔迷倒新老观众   “乾隆年间,即墨以西水旱、虫灾相继来袭,群众背井离乡,来即墨者甚多。因乞讨困难,便利用他们当地的小调,在乞讨时演唱。”即墨市柳腔艺术中心(即墨柳腔剧团)主任于正建介绍...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每当朝阳当空,青州古城的非遗展演现场便涌现出一群踢毽的男男女女;或单人,或三五成群,时而凌空腾跃,时而俯身勾踢,那如燕的身姿和婀娜的形态伴着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花毽,吸引外地的游客不断发出阵阵地叫好声。   青州花毽由古老的运动“蹴鞠”发展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鲁国有一蹴鞠爱好者,做了一个小球,内以羽毛填充,供儿子玩耍。这种玩具被称为“蹴毛丸”。由于“蹴毛丸”空心、有弹力,内装羽毛较为轻巧,很适合老人、幼儿玩耍,因而迅速发展,广为流...
查看更多
人物
  芦笙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最常用的一种乐器,在贵州各地的苗族村寨里,每逢节假日,苗族民众必定会举行芦笙会。因此,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象征,也是苗族民众的思想纽带和精神支柱。       贵州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芦笙制作已有400多年历史,该村80户人家中就有12户是芦笙制作专业户,年加工芦笙超万支,产值30余万元,被誉为“芦笙制作第一村”。       今年63岁的苗族汉子莫厌学,是排卡村一名拥有国家级非遗第一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称号的艺师...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生活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就地取材,把大马哈鱼皮通过剪、刻等手工方式,制作出精美的鱼皮画。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这项古老的技艺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和传承乏力的尴尬。自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带有赫哲先民“逐江河而生”的渔猎文化基因的古老技艺,一直在寻找破解传承窘境的出路。     哈尔滨工程大学用“一所学校”支持“一个非遗项目、一位传承人、一门课、一本书、一个团队、一个创业公司”的“哈工程模式”,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
查看更多
人物
      乌丙安(1929— ),蒙古族。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辽宁大学教授。著有《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丛话》、《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文化新论》、《中国民间信仰》、《神秘的萨满世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等专著。   得识乌丙安先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校内各种讲座中,屡被先生的渊博学识和幽默自如的表述所吸引。后考入先生门下,从习民俗学。硕士生三年的光阴...
查看更多
论坛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镇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非遗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   所谓“文脉”,是指“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对非遗而言,“文脉”就是形成的渊源和发展的理路,就是保障非遗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传承和保护非遗,说到底,无非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14年底,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南有19个项目入选,数目排全国第六位。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这称呼太雅,可其实它们都渗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如果你到湘西看一场傩戏,这可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如果你穿一件有湘绣元素的衣服,湘绣制作技艺同样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果你去吃一碗杨裕兴面条,其制作技艺也是省级非遗项目。   保护非遗,不仅是国家行为,也是世界行动,因为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非凡。   可...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