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10 星期四 农历六月十六 小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887)
机构
(4)
政策
(295)
资讯
(8889)
清单
(5305)
资源
(1091)
学术
(1850)
百科
(6)
其他
(44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徐州伏羊食俗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徐州伏羊食俗是徐州地区及周边相邻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饮食习俗,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伏天食羊的习惯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在徐州地区,据历代地方志载,这里最早吃伏羊叫“尝新节”,又叫“姑姑节”。徐州有“六月六,接娘肉(接出嫁的女儿回门)”“六月六,接姑姑,新麦馍馍熬羊肉”习俗。每年逢六月六都请女儿、女婿回家,蒸新麦面馍,熬羊肉,摆酒席热情款待,互相加深感情。 徐州人吃伏羊的食俗与其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徐州地处丘陵地带,蔬草茂盛,为山羊放牧提供了有利...
查看更多
大安校水柜习俗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平南大安校水柜习俗,是形成于广西平南大安镇,以检修消防器械,举行消防巡游、演练为内容的一项传统民间自发定期性群众活动。它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至今有逾百年历史,是具有代表性的乡镇消防民俗。 大安镇古称“大乌圩”。清乾隆、嘉庆以来,随着大量广东商人溯江西进,入桂经商,一批农村圩镇纷纷崛起。当时大安商铺林立,街巷纵横,庙坛众多,至道光已有“一戎二乌三江口”的说法,可见其在广西圩镇中的历史地位。道光十六年(1836年),大安遭遇一场特大火灾,损失惨重。灾后,镇上有识...
查看更多
壮族会鼓习俗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会鼓习俗是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人民在稻作生产中形成,以敲击会鼓营造热闹氛围,达到驱邪纳吉、竞赛娱乐目的的民间传统习俗,包括制鼓、请鼓、开鼓、擂鼓与卸鼓等内容,以广西马山县为核心分布区。 壮族会鼓习俗形成于宋,盛行于清,迄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壮族是农耕稻作民族,民间流传有会鼓代替青蛙向雷神报雨讯的“通天鼓”传说,和会鼓模仿雷声驱除邪魅的“驱邪鼓”等传说。当地人常以村屯为单位汇集一处斗鼓,故后称“会(汇)鼓”。其以鼓为主角,配以锣、钹,由多人同时击打,气势磅礴...
查看更多
炼火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炼火习俗是磐安西南山区部分村镇在每年重阳或胡公生日前后举行的以祛灾逐疫、祈福纳祥为主旨的民俗活动,主要流布于浙江省磐安县西南部深泽、双峰、仁川、盘峰等乡镇,其风貌原始古朴,集民俗信仰、舞蹈、音乐、体育、游艺于一体。 磐安炼火源于上古时代的火崇拜。从部分村镇重阳节炼火的时间看,其历史悠久,内含着以火为“阳”,以阳驱阴的阴阳观念。北宋以后,为官清廉的永康人胡则被当地百姓立祠奉祀,称胡公大帝。传说在永康方岩的“兴胡公”庙会上即有“炼火”表演,而今天的磐安深泽乡一...
查看更多
腊八节习俗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腊八节习俗是中国腊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杭州地区的
传承
具有突出的代表性。相关习俗是春节前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范围遍及杭州市西湖区、江干区、拱墅区、上城区等10个市辖区,并辐射到周边县市。 腊八节可追溯到先秦时岁末的蜡祭(祭农业神)和腊祭(祭祖)。秦汉以来,二者逐渐合一,统称为“腊祭”。至南北朝,腊日固定到农历十二月初八。佛教传入后,腊日与佛成道日融合。自宋始,兴起喝腊八粥之俗,寺院、士庶均熬食腊八粥。《梦梁录》《武林旧事》等文献均记述了杭州地...
查看更多
放河灯(松花江放河灯)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松花江放河灯习俗是由祭奠亡灵的形式演变成为祈福生活的仪式,而流传于吉林省吉林市一带的大型祈愿民俗活动。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水系发达,有“北国江城”之美称。 明清时期,建船厂,设水师营,常有落江溺水身亡者。驻船厂都统为稳住人心,在中元节高搭法台,为死者超度亡灵。人们为祭奠死亡的人,便在江上施放河灯。据《永吉县志》记载:“燃灯顺流,如万朵金莲浮于水面,船僧具经,铙钹鼓吹并作,士民竟相接踵摩肩。”此后,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人们就用放河灯追祭祖先...
查看更多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是明朝以来海南渔民为赴南海远洋捕捞、贸易而举办的以祭祀兄弟公为主题的男性生产祭祀活动。 琼海市潭门港是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自明朝起,海南岛渔民前往南海远洋作业,必举行兄弟公出海仪式。随着时代变迁,本由男性主导的生产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内涵更为丰富的民间信俗。 兄弟公又称“一百零八兄弟公”“照应公”等,其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祭祀仪式分为庙祭、船祭和岛祭。庙祭即在神座上敬奉祖先的木制神牌;船祭分开船前祭...
查看更多
祭典(老子祭典)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老子祭典是流传在河南省鹿邑县,祭拜伟大思想家老子的盛大民俗活动。每逢老子生日,祭拜人数常达五十万之多,规模盛大,内涵丰富,历史悠久,
传承
有序,其影响辐射至豫、皖、鲁、苏及东南亚。 据《后汉书•桓帝本纪》记载,“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之后,历代祭拜老子活动便绵延不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先后到鹿邑祭拜老子,尤以唐宋规模最大。同时民间祭拜老子的活动也越来越兴盛,冶炼、陶瓷等行业都把老子作为崇拜信奉对象。民间祭拜老子...
查看更多
阔时节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阔时节是傈僳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也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隆重的民族节日。“阔时”为傈僳语,“阔”即“年”,“时”意为“新”,“阔时”则是“新年”。傈僳族阔时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阔时节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四个县(市)的傈僳族居住区和泸水市白族支系勒墨人、福贡怒族居住地,还分布于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市,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查看更多
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拈达则”封山仪式是普米族在一年一度的节祭里检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强调社会规范及个人行为准则的重要民俗活动。“拈”为恒久,“达”为平安,“则”为栽种,即栽下永远平安和谐之树。活动于每年三月举行,历时3天。流传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 拈达则
传承
非常古老遥远,从《拈达则经》、民间祭祀词、古歌、民间故事、绘画及拈达则遗迹中可以得到佐证。相传普米族从青海、甘肃往四川、云南迁徙,沿途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普米人认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都要保...
查看更多
1
461
462
463
464
465
178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