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2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初四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897)
机构
(4)
政策
(295)
资讯
(8900)
清单
(5305)
资源
(1091)
学术
(1849)
百科
(6)
其他
(44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发绣(东台发绣)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台发绣又称“墨绣”,是流传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地区,以本地沿海地区长度30厘米以上的少女头发为“线”,用苏绣传统针法进行绣制的一种传统刺绣工艺。它源于唐代信女用发丝绣制佛像的习俗,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及其周边地区。 东台发绣以人发作原料,用料奇特,具有不腐、不蛀、不褪色的特点。其画面注重单色线描,风格古朴典雅、苍润秀丽。其作品有一墨绣、润色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等多种类型,包含发绣长卷、胎毛绣、微发绣等多种形式。为了丰富...
查看更多
毛绣(察哈尔毛绣)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察哈尔毛绣又称“毛植”,是蒙古族古老的手工技艺,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现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翼后旗周边为核心
传承
区域,北京市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察哈尔毛绣以动物皮毛上的锋毛(退绒)为原材料,在纱网上栽植出各种动物图案形状,供人们观赏或制成各种生活用品。其制作程序繁多,工艺复杂,手法和技术难度较大,作品绵软柔滑、拙朴自然、形象生动,具有色彩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征。察哈尔毛绣材料天然,所制成品环保可靠,其作品既可作饰物观赏,亦可用作床上用品、座垫靠背、服...
查看更多
烙画(南阳烙画)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阳烙画亦称“烙花”“烫画”“火笔画”,是发源并长期
传承
于河南南阳一带的传统美术品种。据《南阳县志》记载,它由南阳人赵星三创立于1877年。现以南阳市主城区为核心流布区域,在河南省内及周边省市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南阳烙画利用炭化原理,依据不同材质的炭化特点,以高温烙具在可炭化材料上勾勒烘烫,通过对烙笔温度、运笔速度、按压力度的控制,使其表面呈现自然的淡黄、中黄、棕、黑等变化,达到近似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笔墨效果。它以烙为主,套彩为辅,色泽沉稳、古色古香、厚重典...
查看更多
蒙古族唐卡(马鬃绕线堆绣唐卡)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的一种宗教艺术品,在当地已流传200余年。据传,1733年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头道湖修建昭化寺,当地牧民、僧人用马鬃绕线技艺制作了堆绣唐卡,用以供奉。自此,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在阿拉善寺庙广为流传。阿拉善地区广宗寺、头道湖昭化寺、延福寺、承庆寺等都可以见到这种唐卡。 阿拉善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图案线条分明,立体感强,堆砌层次分明,造形静中有动、生动传神、惟妙惟肖;结构合理,布局紧凑;人物小而生动,色彩配置讲究;粗犷...
查看更多
藤编(汉中藤编)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汉中藤编是以木竹为骨架、青藤为编织材料,运用传统手工编织技法编织生活器物的一门古老手工艺。20世纪80年代之前,它广泛分布于陕西省汉中市的九县二区,现在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 汉中地区竹、藤、棕、草资源丰富,手工编织历史悠久,民国时已有数家藤编制品厂。汉中藤编工艺流程复杂,包含备料、骨架制作、藤面编织、抛光打磨等20多道工序。首先是备料。每年农历七月后,采割两年生木竹和青藤,置于通风处自然阴干,后将其放入锅中蒸煮6至8小时以杀死虫卵,并使纤维更加柔...
查看更多
藤编(怀远藤编)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怀远藤编是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怀远镇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它始于清末,民国时期得以迅速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以当地所产藤条为主要原料,经过处理、加工、编制等十数道工序,制成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家具,如茶具、藤椅、沙发、藤床等;近年来也制成室内外装饰、装置,用于酒店、餐厅、学校等公共空间的装饰和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 怀远的藤材以本地鸡冠山上特有的青藤、瓜藤、三叶楠藤为原材料,纹理细腻,色泽温润。藤皮表面有淡淡的纹理和光滑肌理;藤芯经过编...
查看更多
蹬技(重庆蹬技)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蹬技是传统杂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已有独立名称。据文献记载,清末民初时,重庆地区的蹬技表演,已十分活跃。后经发展,成为蹬技界的典型代表。 传统蹬技主要表演艺人腿上、脚上和腰上的功夫,由艺人仰卧在特制的座子上,用双脚表演舞弄承接各种道具的技巧,可以踢弄大瓷瓶、铜磬、铜钟、瓷缸等物品,使其在双脚上旋转滚动或上下飞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庆地区的蹬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多方面进行了改良创新:其一,实现了表演对象的扩展和创新,首创蹬伞,将传统重物道具转变...
查看更多
临泉杂技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临泉杂技,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的民间杂技形式。据出土文物推断,距今已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 临泉杂技团队分布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28个乡镇、街道、园区,已成为临泉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临泉杂技常年在全国各地演出,并走出国门,到海外多个国家参加展演,受到世界人民喜爱。民间曾流传“国际杂技看吴桥,民间杂技看临泉”之说。 临泉杂技具有新、奇、巧、险的特点,讲究新节目、新动作、新构思、新立意;追求有别于其他杂技的特殊艺术效果,具有平中求险...
查看更多
飞叉(永良飞叉)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良飞叉是盛行于天津武清一带融强身健体与表演为一体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它盛行于明清时期,
传承
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现以天津武清为核心
传承
区域,辐射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永良飞叉所在地属天津市武清区,地处京畿,南临大清河,东接津门,北望京都,西达冀晋。明清时期,重武崇文之风甚浓。当地民众在娱乐中把武术、杂技结合并配以舞和乐,形成飞叉活动,并不断完善成熟,成为天津传统文化的一道风景。 永良飞叉以“腿功”见长,有别于其他地区飞叉,它是独特的既带有武术性又区别于...
查看更多
登杆(大六分村登杆)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六分村登杆,是一项流传于天津市静海区的群体性民间传统体育与杂技表演项目。它形成于清乾隆年间,
传承
至今已近300年。 据民间传诵,某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小白龙为民上天求雨,死后骨节落地化作“龙杆”。乡民模仿白龙上天的动作创造了登杆技艺。 大六分村登杆的核心道具为龙杆,表演时由龙杆、杆墩、铁圈、铁芯子等共同构成表演空间。登杆会所用龙杆,为竹质,直径14厘米,高6.8米,其底部设木质杆墩,用以固定龙杆。龙杆下部有12根粗绳,用来缠在12人腰间,便于共同用力扶...
查看更多
1
470
471
472
473
474
179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