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6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十三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897)
机构
(4)
政策
(295)
资讯
(8900)
清单
(5305)
资源
(1091)
学术
(1849)
百科
(6)
其他
(44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白族扎染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大理市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
查看更多
蜡染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安顺市 贵州省安顺市的蜡染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居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制作工艺。1987年,在安顺市平坝县苗族洞葬群棺墓中发掘出宋代蜡染衣裙,色彩艳丽,图案严谨,充分展示了安顺蜡染的高超技艺。 安顺蜡染主要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两大类。苗族蜡染在安顺38个苗族支系中均有分布,所染图案丰富多彩,包括古老传说和原始认知等内容,集中反映了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意识。布依族蜡染主要分布在镇宁...
查看更多
苗族蜡染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丹寨县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
传承
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
传承
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
查看更多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蓝印花布又称“药斑布”“拷花布”,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利用物理防染印花法在自然白色坯布上隔染而成的传统民间染整技艺。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主要流布于浙江省桐乡市的崇福、石门、乌镇、梧桐等中心城镇及其周边的20多个乡村集镇。 桐乡蓝印花布是江南水乡一带的传统服饰织品,在桐乡还被广泛用于被面、蚊帐、包袱等日常生活中。蓝印花布整个印染工艺流程包括设计、刻版、上浆、浸染、刮浆、漂洗、晾晒、整理。桐乡蓝印花布的图案题材十分丰富,排列自由多变,具有极为鲜明的江南风格。图案...
查看更多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湟中县 藏毯是青海藏族的传统手工织造品。经过三千多年的
传承
,青海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藏毯织造行业。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在藏毯的编织技艺、图案设计上存在着差异。康巴藏区(玉树地区)较多地保留了传统藏毯的编织技艺,而安多藏区则在图案设计上将藏汉文化融为一体,构思巧妙,色调和谐,风格独特。 加牙藏毯属于安多藏毯,其主要产地分布在距西宁市26公里的湟中县加牙村及上新庄,还有藏族居住区玉树...
查看更多
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 藏族的毛织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制品以围裙和地毯最为著名。藏族人民常用的毛织围裙在藏语中称为“邦典”,具有装饰、耐寒等功能。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杰德秀镇是藏族围裙的主要产地,因而有“邦典之乡”的美称。杰德秀镇生产毛织品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生产围裙也已有五六百年。在历史上,该镇店铺众多,家家户户都拥有一台或多台织机,所织造的氆氇曾为历代贡品,相传文成公主所穿的氆氇服装便产于该镇。经过世代
传承
和改进,杰德秀镇...
查看更多
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 藏族的毛织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制品以围裙和地毯最为著名。藏族人民常用的毛织围裙在藏语中称为“邦典”,具有装饰、耐寒等功能。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杰德秀镇是藏族围裙的主要产地,因而有“邦典之乡”的美称。杰德秀镇生产毛织品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生产围裙也已有五六百年。在历史上,该镇店铺众多,家家户户都拥有一台或多台织机,所织造的氆氇曾为历代贡品,相传文成公主所穿的氆氇服装便产于该镇。经过世代
传承
和改进,杰德秀镇...
查看更多
壮族织锦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 壮锦历史极为悠久,壮族先民在汉代织出的“斑布”就是其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 壮锦技艺形成于唐宋时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在明代列为贡品,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二十多个品种和五十多种图案,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 壮锦是...
查看更多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徐汇区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术的
传承
源于黄道婆自崖州带回的纺织技艺。宋末元初,松江府乌泥泾人黄道婆在流落崖州三十余年后,于元贞年间返回故里,传播植棉和纺织技术。她改进了捍、弹、纺、织等手艺,创制了“配色”、“挈花”成“折枝、团凤”的织造工艺,开发出众多精美的棉纺织品。 黄道婆的棉纺织技艺改变了上千年来以丝、麻为主要衣料的传统,改变了江南的经济结构,催生出一个新兴的棉纺织产业,江南地区的生活风俗和传统婚娶习俗也因...
查看更多
蜀锦织造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手工织锦技艺在这片土地上已延续了两千多年。所谓蜀锦即是指四川成都地区制造的花锦,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春秋秦国的惠文王年间。战国时期,蜀锦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品。它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衰于明末,清代中晚期得以恢复,近代再次陷入危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蜀锦曾一度辉煌,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手工织机逐渐被现代织机所取代,呈现出萎缩和衰退的趋势。 与花楼织机融合在一起的蜀锦织造技艺,从纹...
查看更多
1
868
869
870
871
872
179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