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北京兔儿爷是一种兔首人身形象的传统民间泥彩塑,也是传统中秋节日代表性的节俗用品,流布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等地,其中以北京地区为代表。中秋节是传统团圆佳节,庆祝活动隆重。旧时每到中秋来临之际,街上就陆续出现兔儿爷货摊,大大小小兔儿爷在货架上摆成兔儿爷山,增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息。 北京兔儿爷以泥做胎,遍施彩绘,兔首人身,神色凛然庄重,衣着韦陀菩萨红袍,身后单挑一杆靠背旗,披戴金盔金甲,一幅武将装束,手持捣药杵,有骑象或麒麟、虎、狮子、鹿等动物,或坐在...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      隆德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处六盘山西麓。隆德民间雕塑艺术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清两代,早在宋代绍兴年间,隆德雕塑即已誉满四方。闻名于陕甘宁地区、号称“雕塑世家”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温堡乡杨坡村杨栖鹤家族是隆德雕塑的代表,杨氏家庭泥塑起源于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创始人经多方拜师求教,吸收借鉴各种民间艺术之长,融会贯通,集泥塑、绘画、木刻、章雕、剪纸、烫花于一体,初步形成杨氏泥塑的基本艺术风格...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黄平县      苗族泥哨是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寨勇村苗族老艺人吴国清(苗名“贵乜”)在传统陶俑、泥俑基础上创造发展出来的一种泥捏儿童玩具,哨体下部留有回气孔,能吹出清脆的响声,深受儿童喜爱。   苗族泥哨成形于20世纪30年代,8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吴国清授徒百余人,制作泥哨的个体作坊在黄平县的飞云崖、旧州镇、重安镇等村落都有分布,工艺传承至今已八十余年。泥哨制作主要是以手工将黏土捏制成形,而后低温烘烧,再施以彩绘,罩以...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大英县      徐氏泥彩塑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泥塑艺术,主要流传于四川省大英县一带。清末民初川中塑像名师杨子园、罗体成收徐得亲为关门弟子,是为徐氏泥彩塑的发端。徐得亲之子徐兴国自幼随父学习雕塑、绘画、书法艺术,完整地传承了衣钵。   徐氏泥彩塑用传统技法施工,先绘图设计(包括白描、效果图和施工图),再扎架、砌粗坯、上细泥。白坯干透后进行修补,刮灰打磨,做立彩花纹,上彩贴金,最后开相完成。制作时采用传统造型,服饰彩画...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潮安县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的大吴村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无锡惠山并称为“三大泥塑之乡”,浮洋泥塑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距今已七百七十多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是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了以吴潘强为代表的上百名泥塑艺人。   大吴泥塑的制作过程分为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五个环节,制作时以雕、塑、捏、贴、刻、印、彩为主要技术手段,其中贴、印、彩等手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浚县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为鹤壁市所辖。据《资治通鉴》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当时浚县称黎阳),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圯屯村名。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捏塑泥人、泥马。后来军队中一些人员就地安置,这门手艺便流传下来。浚县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无锡市      无锡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公元前202年置县,1295年升为州。无锡泥人的生产和销售都集中在无锡惠山附近,故无锡泥人又称“惠山泥人”。无锡惠山泥人的制作始于明末,《古今图书集成》有载。清代开始出现专业化的惠山泥人手工作坊,五里长街、上下河塘开设了数十家泥人店、两百多家泥人作坊,形成有名的“泥人街”。20世纪初,惠山镇的泥人店不少于120家,这一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无锡泥人分“粗货”与“细货”两类,“粗货...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   张明山是泥人张的创始人,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技艺高深、触手成像”。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四代人的传承,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莆田留青竹刻是利用薄似纸张的竹皮不同层次的颜色表面,融雕刻书画、诗文、印章、造型于一体的竹刻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留青竹刻因竹皮为黄色,竹肌为红色,年长月久,犹如初熟之樱桃、抛光之琥珀,颇受民众青睐;因格调清雅、技法精湛,常为文人雅士所藏玩,在我国工艺美术界享有盛誉。 福建多丘陵,竹子遍布。福建的兴化(旧时的兴化地区包括莆田、仙游,以及福清南部、惠安北部、永春、德化、永泰的一部分地域)竹刻早在宋明时代就自成流派,当时的雕刻艺术以浅浮雕...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州竹雕是以毛竹为原料,在徽州地区山水环境和区域文化中形成的传统雕刻艺术,是中国竹刻技艺的一个重要流派,流传于今安徽省黄山市(原徽州地区)。黄山市山多岭密,自然环境适合毛竹生长,雕刻出的作品有纤维的变化和色差之美,优美的地域风光,为徽州竹雕提供了雕刻题材。徽州文化造就了一代代文人学者、画坛巨匠和工艺大师,赋予了徽州竹雕丰富的艺术旨趣及审美情趣。明清时期徽州竹雕发展兴盛,有文献记载的代表人物有吴元满、李流芳、程嘉燧、张立夫、李希乔、方洁和程文在等人。 徽州竹...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