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20 星期二 农历四月廿三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老戏曲 新魅力——湖北“戏曲进校园”成优秀文化
传承
“大课堂”
2016.10.08
专题报道
开学伊始,湖北孝感的学生们向戏曲演员学习基本动作。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艺苑新事·戏曲进校园】 开栏的话: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
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
传承
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出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一年来,戏曲正逐步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融入校园生活中。当古老戏曲与莘莘学子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从今日起,本网推出《艺苑新事·戏曲进校园》系列报道,展现“戏曲进校园...
查看更多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研培计划”成果展亮相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
2016.10.01
成果展示
9月21日,由文化部和山东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包括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内的全国57所院校集体亮相,参与国家包括*、新加坡、泰国、尼泊尔等,博览会上全面展示了14000件非遗作品,涉及非遗项目近千项。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也应邀参展,展出非遗成果。此次中国非遗博览会以“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为主题,旨在将传统工艺融入当代设计,使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查看更多
古老赣剧碰撞青春年华大学生创排赣剧《红珠记》
2016.09.30
专题报道
这是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为了家族振兴,他们舍弃真爱,最终醒悟到“沉甸甸,富贵荣华;酸楚楚,情义无价”。9月27日、28日,由南昌大学创排的赣剧《红珠记》在北京中国评剧院上演,感动了在场观众。 “国内综合大学用艺术生排演整台大戏是极少的。更难得的是,《红珠记》在保持赣剧弋阳腔特征的同时又有所创新。”戏曲评论家吴乾浩评价,《红珠记》用赣剧的凄、哀、柔、丽,一唱三叹,把人物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唱腔和音乐来表达感情,是该剧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赣剧是江...
查看更多
借京剧青研班经验培养艺术人才
2016.09.30
论坛
尽管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仍然可以在青研班成功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从中找到京剧人才培养的规律,用于改进今天和未来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艺术高端人才培养的方法。 今年是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研班”)创办二十周年。从中国戏曲学院招收第一届学员开始,青研班至今已经举办了六届。 “文革”十年动乱造成了京剧演员的人才断层,青研班就是为应对这一困难局面而采取的特殊举措。二十年来青研班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目前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大多数...
查看更多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北京大学和青春版《牡丹亭》的故事
2016.09.28
专题报道
图为昆曲演员在北京大学《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上表演《游园惊梦》片段(供图:北京大学昆曲
传承
与研究中心)【高峰耸古今 星光耀中西——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 这是青春版《牡丹亭》第四次来到北大。 11年前,青春版《牡丹亭》正是从这里走向全国:2005、2006年,在台湾作家白先勇和北大资深教授叶朗的策划下,青春版《牡丹亭》受到热捧,排队购票者络绎不绝。“站在2016年往回看,我们会发现,昆曲在校园的
传承
与传播,对于昆曲的发展至为重要...
查看更多
20年,中国京剧进入青研班时代
2016.09.28
专题报道
于魁智《红鬃烈马》剧照。 资料图片张火丁《春闺梦》剧照。资料图片 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创办20年了,9月17日至10月8日,百余名学员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19台传统大戏和一台演唱会,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强强联合的演出让人大过戏瘾,而更令人欣喜的是,遍布全国各地的6届229名学员,已成为所在剧院团的中坚力量,成为戏曲艺术承上启下的生力军,京剧艺术已进入“青研班时代”。 承上启下栋梁材 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创办于1996年,首倡者为时任中...
查看更多
以对话传统、市场和观众创造戏曲生机
2016.09.28
论坛
越剧《双飞翼》 戏曲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综合呈现形式,拥有着长久积淀下来的艺术与文化传统。随着现代社会人们交流与沟通的便利,很多戏曲从业者从其他剧种中汲取优秀的演唱与表演元素,融合到自身的艺术表演中去,这是文化交流的良性呈现,也是文化的必然结果。不过吸收与借鉴的前提是对自身艺术形式的深入把握,特别是对这一艺术所负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之后的有机融合。失去这一前提,简单的模仿与借鉴会陷入目的模糊的“四不像”之中。特别是那些跟着光盘、教科书...
查看更多
返本开新 融入生活——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综述
2016.09.28
专题报道
清华大学研培学员蜀绣作品《锦上云彩》(摄影:马婕)新疆哈密工作站的刺绣耳机本报记者(摄影:王学思)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研培学员作品《苏绣团扇》 (摄影: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观众在观赏传统工艺精品展 (摄影:王学思)观众体验皮影戏 (摄影: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服装T台秀现场 (摄影:赵冰心) 十二大重点板块,近千项国内外优秀非遗项目,1.5万件非遗作品,4.5万平方米的展示面积,48万余人次到场参观,4000余万元的交易额……9月21日至25日...
查看更多
“我们为非遗做直播”——记清华美院暑期非遗回访活动
2016.09.27
专题报道
龙宇(右一)在直播 “直播”是近两年的网络热词,越来越多的网络达人通过直播平台展现才艺、和网友分享好玩儿的故事或产品。那么,“直播”和“非遗”之间会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这个暑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做了这样的尝试。 “非遗进清华”的延伸 今年暑期,在文化部的倡导下,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延伸,清华美院非遗项目组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非遗
传承
人回访活动。考察团兵分七路深入江浙、湘黔、川渝、陕冀等地的传统村落,寻访曾在清华...
查看更多
传承
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地方经验
2016.09.26
论坛
记录的不仅是一招一式 河南抢救性记录执行团队编导 赵 倩 由于非遗项目的类别与特点不同,
传承
人的身体状况、表达能力、家庭环境也有差异,使得我们在做抢救性记录的过程中面临许多不同的问题。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些经验与思考。现以对撂石锁国家级代表性
传承
人沈少三的记录工作为例。 撂石锁是一种古老的武术项目,其花样动作有很多通俗形象的名称,像黑狗钻裆、片马腰穿等。沈少三的技艺特点之一是双人套花,也就是两个人在连续做几个花样动作之后再互传...
查看更多
1
1476
1477
1478
1479
1480
177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