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藏棋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藏棋是流传至今的藏族民间娱乐竞技游戏。其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唐代时已基本成熟,并成为民众日常游戏之一,广泛流行于西藏地区。 藏棋由两人分执黑白棋子布阵对阵,民间流传的藏棋最常见的有国王棋、孜久棋、狼和羊棋等十余种。安多地区的成方棋是现当代流传较为普遍的藏棋种类。藏棋的棋子不论黑白,作用功能均平等。棋子在下棋者的主观安排下走动,因摆放位置不同而显现不同优势。藏棋讲究智斗,运用战术计策赢得胜利。其行棋规则体系独特:若一个棋格的3个角上各有一方的3个子,当另一...
查看更多
龙头琴弹唱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玛曲龙头琴弹唱,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曲艺曲种,是一种由艺人自弹自唱、即兴填词,集唱、弹、舞于一身的综合性曲艺表演形式。它是古代藏族扎年琴弹唱的分支曲种,形成于300多年前,在寺院宗教音乐基础上,经创新逐步形成。它发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逐渐流传至甘肃其他地方及青海、四川、云南等地。 龙头琴因其琴头被雕成龙首形状而得名。玛曲龙头琴弹唱,演唱有单档(即一人自弹自唱)、双档(即两人弹琴对唱)、多档(即三五人弹琴联唱)等多种形式;有男女对唱、马背弹唱、组...
查看更多
陕西快板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陕西快板是板诵体的曲艺形式。它由顺口溜演变而来,起源于陕西关中一带,在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清朝道光、光绪年间已在关中民间流传,陕北、陕南和西北地区亦有分布。 陕西快板以关中方言为标准语言,以七字句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形式多样,主要有单口快板、对口快板、群口快板、锣鼓快板、快板剧等形式。其语言醇厚、节奏明快,音乐性强,通俗易懂,具有一定喜剧色彩和表达能力。表演时讲究手、眼、身、法、步,跳出跳入,模拟各种人物形象。它以击节乐器四页瓦为伴奏乐器,配合颤、磕、碰...
查看更多
古尔鲁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尔鲁”是一种流传在藏族民间的曲艺曲种,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藏族民间的口头诗歌。15世纪,形成了民间古尔鲁和宗教古尔鲁两种类型,其中宗教古尔鲁的传播更为广泛。目前它主要流布于我国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以及西藏自治区的阿里、吉隆县、那曲、昌都等地。 古尔鲁是为传播教理而作,在藏传佛教后弘时期,对各大宗派教理的传承起了独特性作用,成为宗教传播的一种表现方式。15世纪编撰的《米拉热巴传》一书,是藏族历史上第一本集中整理古尔鲁的专著,开创了古尔鲁文体的先河...
查看更多
大本曲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本曲是流传于云南洱海周边白族地区的古老曲种,是在大理白族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曲艺形式。其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的变文讲唱,至明代已发展成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空前发展。现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市、洱源县、宾川县、剑川县、鹤庆县等地区,尤其以大理市最为盛行。 大本曲传统表演由两人完成,一人身穿长衫,手拿花扇或手帕演唱,一人弹三弦伴奏,通常一张桌子、两条凳子便构成表演场面,较隆重的演唱则需要搭台,摆设香案。发展至今,出现了多人表演的形式,演唱时...
查看更多
旭早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旭早,水语,“旭”意为歌、“早”意为双,即水族双歌,因演唱由双方构成、曲目俱为偶数而得名,是水族特有的说唱艺术。其产生无文献记载,在民间口传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已出现用汉字记录水语读音的双歌抄本。它主要传承于全国唯一水族自治县——三都县,分布区域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至黔南州、黔东南州等地区。 旭早用水语演唱,不用乐器伴奏,运用合唱、独唱、韵白、吟咏、和声等多种方式,演唱者扮演歌中两个或多个角色。其结构分为说白和吟唱,开头用说白介绍主要角色(人或拟人化的动植...
查看更多
嘎百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嘎百福,为苗语音译,是嘎百福歌的简称,意为“成串的圈套歌”,是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人民用苗语说唱的最具代表性的曲艺形式。嘎百福主要流传于贵州的雷山、台江、剑河、凯里、丹寨、榕江等县市,核心区为雷山县、台江县和凯里市。其产生年代无文字记载,从曲目内容推测,至少有300年历史。 嘎百福以说、唱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表演时不用伴奏,采用一人自说自唱,或一人说、二人对唱的方式。其说唱的音乐旋律为二句式结构,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模仿。表演者用...
查看更多
末伦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末伦,壮语意为“绵长套路的仪式歌”,是壮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艺形式,也是唯一跨越中越国境分布的曲艺形式。它起源于壮族民间仪式咏唱,至晚在清代,已在广西靖西流行,至今有200余年历史。它在壮族社会代代相传,至今长盛不衰,现主要流传于广西西南部的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等县市。 末伦以壮语方言德靖土语表演,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可坐着、站立或走动,道具有折扇、手鼓、绣球、铃铛等。早期其伴奏乐器只有铜铃,现有马骨胡、三弦、土胡等。根据旋律曲式,末伦分为上甲和...
查看更多
竹板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竹板歌,又称“乞儿歌”“五句板”,是一种以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用客家方言进行表演,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是我国客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据文献记载,竹板歌源于赣南于都的客家曲艺“古文”,形成于清中叶,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它发源并主要流传于广东省梅州兴宁市,而后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流播到海内外客家人聚集区,分布人群超千万。 竹板歌的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两人或多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进行。唱词为五句七字体,一、二、四、五句押韵,多用尾驳尾接韵...
查看更多
天门渔鼓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天门渔鼓是以天沔方言演唱,且说白、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广泛流传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的天门、仙桃、潜江、监利、洪湖、江陵、汉川、京山等地。它形成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道教的道情与江汉平原的民间曲调结合发展而来。 天门渔鼓唱腔丰富,有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大主腔,可演绎各类人物,准确表达各种情绪。它有完整的曲牌体系和一整套规范的程式。其唱词为五五七五句、七字句和十字句;语言来源于大众话、歇后语和俏皮话,具有荆楚文化的韵味和江汉平原方言的特点,朗...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