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西藏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
工作
2019.03.01
专题报道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
传承
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为目标,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着力在文物保护、非遗
传承
、古籍普查、法规建设和加强管理上下功夫,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文物保护取得实效 1.基础工作扎实,基本摸清底数。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统计...
查看更多
中和节 一个鲜为人知的节日
2019.03.01
专题报道
山西永济中和节“背冰”(摄影:李向东) 3月8日,国际妇女节,今年正好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些都家喻户晓;但你知道吗,在它前一天,二月初一,是中和节。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鲜为人知的古老节日。 “节应中和天地晴,繁弦叠鼓动高城。汉家分刺诸侯贵,一曲阳春江水清。”唐代陈羽的一首《和王中丞中和日》,向我们展示了唐代过中和节的盛况。中和节,起源于何时,在历史上又有着怎样的习俗活动呢...
查看更多
宁夏:2018年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2019.03.01
专题报道
2月28日,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获悉,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认真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
传承
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
力度,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加大非遗保护
传承
力度。一是《关于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宁文发〔2018〕125号)出台,明确对列入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名录的项目予以适当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
查看更多
创建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2019.03.01
论坛
非遗的
传承
与发展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与当地的人文、自然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失去了特定的环境,非遗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随着不断加快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非遗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启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迫在眉睫。 在以往的国家级包括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各地积极创新,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包括非遗在内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
传承
与发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生态区建设只依赖...
查看更多
因地制宜地实施整体性保护方略
2019.03.01
论坛
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经历了开创—摸索—成熟的过程。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颁布是全国文化工作者,尤其是已设立的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地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理论研究人员,以及
传承
人群等10多年来艰苦实践的经验结晶,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成熟、崭新的历史阶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生态多样和人文生态多元的多民族国...
查看更多
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独创,中国特色——解读《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2019.03.01
论坛
中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和实践已经走过10余个年头,从2007年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始,中国独创、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开启了新的篇章。10余年来,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实践成绩显著,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在中国的许多区域得到迅速的推广和运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及特殊的文化空间、场所、生活空间等多种自然和文化形态得到协同保护。 为了推进文化生态区...
查看更多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保护的中国探索
2019.03.01
论坛
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标志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1个,涉及17个省份。此外,各省区市也设立了146个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形成了分层多...
查看更多
【非遗数据知多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龙舞
2019.02.27
专题报道
一、龙舞概述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多地分布,形式品种多样。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有关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根据龙形道具扎制材料的不同,分为布龙、纱龙...
查看更多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专题培训在京举办
2019.02.27
新闻动态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将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做好文化生态保护区各项工作,2月21日至24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北京举办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专题培训。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以及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单位和部相关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共计百余人参加了培训。 从2007年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始,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和实践工作已经走过十...
查看更多
“非遗+扶贫”,来自贵州麻料村的实践报告
2019.02.27
论坛
从以前的“空心村”变成如今的“人气村”,文化扶贫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麻料村大变样:依托传统工艺工作站,麻料村以传统工艺——银饰锻造技艺开展银饰创新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培训,生产游客喜爱的银饰和纪念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脱贫,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是文化和旅游部门振兴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新探索,同时也是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认真办理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弘扬中华优秀传...
查看更多
1
793
794
795
796
797
177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