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端鼓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东平县      端鼓腔又名“端供腔”或“端公腔”,是流行于山东省东平县一带的曲艺品种,因早期多在“敬河神”活动中演出,故东平湖一带又俗称之为“敬河神”。   端鼓腔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后来,其文化功能也由原初的专为“敬河神”而演唱,逐渐扩大为渔民庆贺丰收和婚娶寿宴等活动时的娱乐助兴表演。表演形式为一人或多人手持羊皮端鼓,边敲击边走动演唱。唱腔曲调有【七字韵】、【十字韵】、【请神调】和【送神调】等。传统节目有《魏征梦斩...
查看更多
南音说唱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南音说唱又称“南音”,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及香港和澳门一带,以广东白话表演,是与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南音重名而实不相同的另一个曲艺品种。   南音说唱的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秦筝、椰胡、三弦或秦胡等说表唱叙。早期节目多为长篇。后来也有二人对唱的情形,节目趋向演唱短段,并加入了扬琴、拍板、洞箫等伴奏。唱词为七言韵文,唱腔分为“本腔”、“扬州腔”和“梅花腔”,并依不同的唱腔采用和流布区域...
查看更多
四川评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曲艺团      四川评书是主要流行于重庆市和四川省的曲艺品种,至迟在清咸丰年间即已形成。表演形式为一人徒口讲说,辅有醒目、折扇和手帕等道具。据演出风格而有所谓“清棚”和“雷棚”之分:“清棚”注重语言文采,擅长说演“文书”;“雷棚”强调语气节奏,擅长说演“武书”。又依话本的不同渊源而有所谓“墨书”与“条书”之别:“墨书”指由小说改编演出的节目如《三国》和《水浒》等;“条书”则是自行创编的节目如《金鸡芙蓉图》和《铁侠记》等。讲说...
查看更多
三棒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宣恩县      三棒鼓亦称“花鼓”或“喜花鼓”,是流传于湖北宣恩及湘鄂边区酉水流域一带的地方曲艺。历史十分悠久,艺术传统深厚。   三棒鼓的演出一般为三人,一人边耍棒(或边抛刀)边演唱,另有二人打鼓敲锣伴奏。唱词以“五五七五”句式为主,句句押韵,讲究对偶比兴等修辞手法。唱腔曲调属单曲体,2/4节拍,四句一循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由锣鼓间奏。而抛刀、耍棒等杂技性成分,与口头说唱珠联璧合,极具审美价值。   三棒鼓的表演...
查看更多
盘索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铁岭市      盘索里是朝鲜族的说唱音乐,产生于18世纪。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是江湖艺人根据某种戏剧所创造的,另一种则认为是来源于萨满教仪式中的歌曲。盘索里是朝鲜语的直译音,意思就是大庭广众面前演唱的歌曲。19世纪初的《广寒楼乐谱》中写道“:唱优之戏,一人立,一人坐,而立者唱,坐者以鼓节之,凡杂歌十二腔,香娘歌即一也。”   朝鲜族盘索里流传于东北三省,主要传承于铁岭、开原、昌图等地的朝鲜族聚居区。在铁岭传...
查看更多
莲花落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太原市      莲花落是广泛流行于山西各地的古老曲艺品种,别称“晋中落子”。20世纪以来,其发展和演出以太原为盛,在其他地区相继衰落,故又常作“太原莲花落”。   莲花落约在清代中叶传入山西。发展至今,通行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竹板(两大五小,俗称“七件子”)伴奏韵诵,唱诵为主,间有夹白。也有双人对口和多人演出的方式。唱词基本以七言四句为一段,讲求合辙押韵。传统节目有长篇的《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呼延庆打擂》和短篇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铁尔麦是哈萨克曲艺的典型代表,“铁尔麦”一词系哈萨克语的音译,意为“撷取精华”、“精选”、“集萃”。作为地方曲种的铁尔麦是一种从哈萨克谚语、格言、诗歌中撷取精华,配上曲调演唱的“劝喻歌”表演形式,它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域的哈萨克族聚居区,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铁尔麦以竞技式的对唱形式在众人聚集的场合公开表演,对唱没有固定的曲牌或唱腔流传,称为“阿肯”的艺人需根据所唱内容从...
查看更多
青海越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西宁市      青海越弦又名“越调”、“越背调”、“背调”,也记作“月调”、“曲子”或“座场眉户”,主要流传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而以河湟谷地的西宁及其所属的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等最为集中。青海越弦在清代中叶由陕西传入青海,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艺人们大量吸收青海民间小调和古代小曲,从语言、语调、唱腔、风格等方面对原有的越弦进行丰富和改造,终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青海地方曲种。   青海越弦主要以演唱叙述故事情节,曲词通俗上口...
查看更多
青海平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西宁市      青海平弦又称“西宁赋子”,广泛流布于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中心的海东地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青海平弦以当地方言演唱故事,只唱不说。其表演形式亲切古朴,许多曲调演唱时带有“拉鞘子”,即常说的“帮腔”,观众可通过“帮腔”自然地融入表演,形成特殊的现场效果。青海平弦常以民族小乐队伴奏,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板胡、月琴、笛子、二胡等,演奏时旋律丰富而变化多端,显示出古典音乐在青海地区流变的轨迹。平弦唱腔曲调...
查看更多
金钱板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万州区      金钱板是川渝两地民间传统说唱曲艺品种之一。由快板、莲花闹演变而成。金钱板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的发展期,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   金钱板表演的道具是三块小竹板,在最初的表演中,小竹板孔中穿上铜钱,除竹板敲打之声,还能听到铜钱相互碰撞的声音。后来,为了便于制作,人们在金钱板的道具制作过程中取消了铜钱,金钱板就成了三块小竹板。   金钱板表演以打、说、唱、演四种表现形式为主,演出由一人或数人进行...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