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端鼓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东平县 端鼓腔又名“端供腔”或“端公腔”,是流行于山东省东平县一带的曲艺品种,因早期多在“敬河神”活动中演出,故东平湖一带又俗称之为“敬河神”。 端鼓腔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后来,其文化功能也由原初的专为“敬河神”而演唱,逐渐扩大为渔民庆贺丰收和婚娶寿宴等活动时的娱乐助兴表演。表演形式为一人或多人手持羊皮端鼓,边敲击边走动演唱。唱腔曲调有【七字韵】、【十字韵】、【请神调】和【送神调】等。传统节目有《魏征梦斩...
查看更多
南音说唱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南音说唱又称“南音”,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及香港和澳门一带,以广东白话表演,是与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南音重名而实不相同的另一个曲艺品种。 南音说唱的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秦筝、椰胡、三弦或秦胡等说表唱叙。早期节目多为长篇。后来也有二人对唱的情形,节目趋向演唱短段,并加入了扬琴、拍板、洞箫等伴奏。唱词为七言韵文,唱腔分为“本腔”、“扬州腔”和“梅花腔”,并依不同的唱腔采用和流布区域...
查看更多
四川评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曲艺团 四川评书是主要流行于重庆市和四川省的曲艺品种,至迟在清咸丰年间即已形成。表演形式为一人徒口讲说,辅有醒目、折扇和手帕等道具。据演出风格而有所谓“清棚”和“雷棚”之分:“清棚”注重语言文采,擅长说演“文书”;“雷棚”强调语气节奏,擅长说演“武书”。又依话本的不同渊源而有所谓“墨书”与“条书”之别:“墨书”指由小说改编演出的节目如《三国》和《水浒》等;“条书”则是自行创编的节目如《金鸡芙蓉图》和《铁侠记》等。讲说...
查看更多
三棒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宣恩县 三棒鼓亦称“花鼓”或“喜花鼓”,是流传于湖北宣恩及湘鄂边区酉水流域一带的地方曲艺。历史十分悠久,艺术传统深厚。 三棒鼓的演出一般为三人,一人边耍棒(或边抛刀)边演唱,另有二人打鼓敲锣伴奏。唱词以“五五七五”句式为主,句句押韵,讲究对偶比兴等修辞手法。唱腔曲调属单曲体,2/4节拍,四句一循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由锣鼓间奏。而抛刀、耍棒等杂技性成分,与口头说唱珠联璧合,极具审美价值。 三棒鼓的表演...
查看更多
盘索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铁岭市 盘索里是朝鲜族的说唱音乐,产生于18世纪。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是江湖艺人根据某种戏剧所创造的,另一种则认为是来源于萨满教仪式中的歌曲。盘索里是朝鲜语的直译音,意思就是大庭广众面前演唱的歌曲。19世纪初的《广寒楼乐谱》中写道“:唱优之戏,一人立,一人坐,而立者唱,坐者以鼓节之,凡杂歌十二腔,香娘歌即一也。” 朝鲜族盘索里流传于东北三省,主要
传承
于铁岭、开原、昌图等地的朝鲜族聚居区。在铁岭传...
查看更多
莲花落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太原市 莲花落是广泛流行于山西各地的古老曲艺品种,别称“晋中落子”。20世纪以来,其发展和演出以太原为盛,在其他地区相继衰落,故又常作“太原莲花落”。 莲花落约在清代中叶传入山西。发展至今,通行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竹板(两大五小,俗称“七件子”)伴奏韵诵,唱诵为主,间有夹白。也有双人对口和多人演出的方式。唱词基本以七言四句为一段,讲求合辙押韵。传统节目有长篇的《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呼延庆打擂》和短篇的...
查看更多
哈萨克族铁尔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铁尔麦是哈萨克曲艺的典型代表,“铁尔麦”一词系哈萨克语的音译,意为“撷取精华”、“精选”、“集萃”。作为地方曲种的铁尔麦是一种从哈萨克谚语、格言、诗歌中撷取精华,配上曲调演唱的“劝喻歌”表演形式,它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域的哈萨克族聚居区,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铁尔麦以竞技式的对唱形式在众人聚集的场合公开表演,对唱没有固定的曲牌或唱腔流传,称为“阿肯”的艺人需根据所唱内容从...
查看更多
青海越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西宁市 青海越弦又名“越调”、“越背调”、“背调”,也记作“月调”、“曲子”或“座场眉户”,主要流传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而以河湟谷地的西宁及其所属的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等最为集中。青海越弦在清代中叶由陕西传入青海,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艺人们大量吸收青海民间小调和古代小曲,从语言、语调、唱腔、风格等方面对原有的越弦进行丰富和改造,终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青海地方曲种。 青海越弦主要以演唱叙述故事情节,曲词通俗上口...
查看更多
青海平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西宁市 青海平弦又称“西宁赋子”,广泛流布于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中心的海东地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青海平弦以当地方言演唱故事,只唱不说。其表演形式亲切古朴,许多曲调演唱时带有“拉鞘子”,即常说的“帮腔”,观众可通过“帮腔”自然地融入表演,形成特殊的现场效果。青海平弦常以民族小乐队伴奏,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板胡、月琴、笛子、二胡等,演奏时旋律丰富而变化多端,显示出古典音乐在青海地区流变的轨迹。平弦唱腔曲调...
查看更多
金钱板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万州区 金钱板是川渝两地民间传统说唱曲艺品种之一。由快板、莲花闹演变而成。金钱板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的发展期,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 金钱板表演的道具是三块小竹板,在最初的表演中,小竹板孔中穿上铜钱,除竹板敲打之声,还能听到铜钱相互碰撞的声音。后来,为了便于制作,人们在金钱板的道具制作过程中取消了铜钱,金钱板就成了三块小竹板。 金钱板表演以打、说、唱、演四种表现形式为主,演出由一人或数人进行...
查看更多
1
899
900
901
902
903
177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