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17   星期四   农历六月廿三   
搜索
耳子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耳子歌是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检槽乡白族民众中流传的一种具有傩文化特征的传统舞蹈艺术。“耳子歌”系白语,意为“哑巴跳的舞蹈”,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分家传和师传两种。 耳子歌表演有严格的禁忌,一般只在结婚或建新房时演出。表演队伍由12人组成,分别扮演老倌、老妈、耳子、耳子媳妇、春官、郎中、主人、指点人。指点人为全场表演的指挥者。这些人物全部由男性来扮演,并根据角色化妆。春官着明朝官服,戴一副纸糊眼镜;老倌穿当地白族服装,戴白纸剪的长须,拄杖。耳子有三人,从...
查看更多
阿妹戚托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阿妹戚托”为彝语,意为“姑娘出嫁舞”,是依存于彝族传统婚姻礼俗的民族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北盘江流域的晴隆县、兴仁县、普安县、盘县等地的彝族居住村寨,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主要流布区域。阿妹戚托是当地彝族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也用于“彝年节”“火把节”等节日,主要依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现今居住于北盘江流域的彝族为白彝支系,其族群于明洪武年间从云南省等地迁入,阿妹戚托也随彝族先民迁徙而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当地彝族人口述,阿妹戚托是古代...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登嘎甘”为藏语,意为“熊猫舞”,是起源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的传统祭祀舞蹈,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境内的白马藏族村寨也有流布,主要为家族传承传承人自小跟随长辈习舞,至15周岁方可戴上熊猫面具进行正式表演。 登嘎甘的表演形式以双人对舞为主,用莽号、鼓、钹作伴奏,其基本节奏型为两拍子。舞步在模仿大熊猫动作体态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人格化的夸张变形,憨态可掬,十分逗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为“熊猫吃竹”“熊猫喝水”“熊猫爬树...
查看更多
玩牛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玩牛是流传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源自牛王庙、牛王节的祭祀活动。 农耕时代,石柱土家先民在各地建有牛王庙,每年定期祭祀牛王,让牛休息、饲好料,办牛王会,唱牛王戏、跳玩牛舞,传承至今有百余年历史。 玩牛模仿水牛、黄牛的劳作、生活、休闲等时段的诸多行动状态,编织成舞,套路有序;突出其戏玩、耍玩、伴玩等不同境况的舞动形态,蹦跳摇摆,俯仰自如;充满农人对耕牛的喜爱情感和爱抚举动,牛儿回报农人表现出生动活泼、憨态可掬的样子。表演时,一人扮放牛的大...
查看更多
瑶族金锣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金锣舞(瑶语称“鲁桑”)是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布努瑶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民间传统舞蹈。因古时使用的铜锣中掺有黄金,故名“金锣舞”。 瑶族中的布努瑶支系是大石山区的开拓者,这里土地稀少,农作物成熟后,鸟兽多来与人争抢食物,布努瑶人民总结经验,常以锣声吓退鸟兽,保护粮食,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瑶族金锣舞。16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是瑶族金锣舞成熟稳定并持续发展时期。瑶族金锣舞起先多出现在各种民俗活动中,为祭祀祖先及娱神而舞。后来,一...
查看更多
耍老虎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耍老虎是流布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包括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常家武虎、小尚虎舞、沁阳言状老虎、温县耍老虎等。“耍”在焦作方言中指“玩”“表演”。 当地民众从老虎的腾、跳、扑、卧等动作中受到启发,以虎的生猛和威严彰显出骁勇善战的武士精神,并融合武术、战争、宗教等元素,创编了这一民间舞蹈。中站常家武虎产生于明万历年间,常氏第九世祖常一显、常一贵根据老虎的动作创编出武虎的表演。中站小尚虎舞由清道光年间张氏第十九世张书庭在民间祭祀火神、药王活动的基础上融入家...
查看更多
洪泽湖渔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洪泽湖渔鼓,也称“打端鼓”“端鼓舞”,是早期洪泽湖湖区神汉为渔民烧大纸还愿或神坛祭祀时进行的说唱与舞蹈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及沿湖有关乡镇、村和淮安市洪泽县等地广泛流布,山东省微山湖湖区也有演唱“端鼓腔”的习俗。 洪泽湖渔鼓演出多在湖面进行,并连两只大船作为舞台,观众坐在自己的船上围观。神坛(舞台)背景布上悬挂着各种神像和装饰有刻纸的图案。陆地演出还要在旗杆上挂神幡。表演时,有严格的“开坛”“展鼓”“拜坛”“祭神”程序,随后的演出...
查看更多
洪泽湖渔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洪泽湖渔鼓是洪泽湖湖区渔民在长期水上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以敬神、娱人为内容,以祭祀活动为载体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主要流布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现淮安市洪泽区)、宿迁市泗洪县等地,并流传到洪泽湖周边地区甚至山东省微山湖区域。 洪泽湖湖区历史上水患严重,渔民祭祀活动普遍存在。。至清末有千人以上从事渔鼓表演,并从单一的祭祀请神发展成为逢年过节、家族活动必不可少的娱乐形式,后又融入渔民生产生活动作和苏皖一带的肘鼓子和快板说唱,形成今天的洪泽湖渔鼓,兼有陆地表演和船上...
查看更多
博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博舞是蒙古族博在行博的过程中所跳的影响神灵、旨在祈福和去灾颂神的祭祀舞蹈,主要流布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居住区。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流传的蒙古族行博具有悠久的历史。《蒙鞑备录》载“其俗最敬天地,第事必称天,闻雷声则恐惧,不孜行师,曰:天叫也”。《元史》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相关祭祀活动由博主持,以供品祭天。 博舞以口传形式传承,至今仍是查干湖冬捕、蒙古族民俗节、那达慕大会等活动中重要的民间舞蹈艺术类节目。博舞一般由感动神灵...
查看更多
左权小花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左权小花戏是覆盖山西省左权县全境,辐射周边的和顺县、榆社县、武乡县、黎城县等地的地方民间传统舞蹈,旧时称“社火”,集民歌、舞蹈和戏剧为一体,以歌抒情、以舞传神、以戏表意。 山西省左权县古称“阳邑”“辽河”“辽州”“辽山”“辽县”。据《辽州志》记载,每逢元宵佳节,街巷门首均张灯垒火,村中男女在“社火”前导下集队而行,名曰“走百病”,有消灾祈福之意。明末清初,一些村寨的“社火”已有20余个传统节目,角色分为生、旦、丑,着戏装,主要道具是彩扇、彩绸等。抗战开始时...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