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22 星期四 农历四月廿五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94)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801)
清单
(5305)
资源
(1089)
学术
(1846)
百科
(6)
其他
(44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卓舞(琼结久河卓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琼结久河卓舞流传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久河村,是在重要庆典和重大民俗活动中用来激励士气、渲染气氛、指挥协调、助舞伴唱的一种热情奔放的传统舞蹈。该遗产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载,8世纪在桑耶寺的竣工典礼上,就曾表演过琼结久河卓舞。 琼结久河卓舞表演者分阿热(领舞者)和卓巴(鼓手)两类,一般有8名阿热和若干名卓巴。阿热不带腰鼓;卓巴击鼓,按鼓点节奏起舞,同时甩动长辫随鼓点和舞蹈动作把辫子甩成“∞”形以及“○”形等。琼结久河卓舞中卓巴和阿热跳的果谐及谐钦...
查看更多
彝族葫芦笙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西畴彝族葫芦笙舞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曼村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彝族民间舞蹈,以躯体“S”形前后曲动的典型舞姿而独树一帜,展现着古代滇人葫芦笙舞的遗韵。在开化古铜鼓图饰上,有4个头戴羽冠、衣着羽衣、吹葫芦笙翩翩起舞的舞人饰纹,舞姿正是一个典型的“S”形前后曲动的造型动作。即此可以证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古滇先民跳葫芦笙舞时,是头戴羽冠、手执羽毛...
查看更多
傈僳族阿尺木刮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 维西历史上交通闭塞,傈僳族少与外界往来,生产方式基本处于半农半牧阶段。山羊是家家必养的牲畜,羊与维西傈僳人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阿尺木刮”亦与山羊有关,是维西傈僳人传统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生动表现。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饰十分独...
查看更多
蒙古族安代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 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据考证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库伦体制是“政教合一”,寺庙林立,僧侣众多。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 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余种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认为安代最初是用来医治妇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之意。当时,在库伦等地流行的安代有“阿达安代”、“乌日嘎安...
查看更多
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铜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 广南县出土的铜鼓文物,年代最早的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沙果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铜鼓很早就被作为权力的象征、驱邪祈福的神器和娱神的乐器使用了。铜鼓舞始于文山壮、彝...
查看更多
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本溪市 “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农乐舞...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芦笙舞(苗语称为“惹捱德亘”)是用芦笙为伴奏、自吹自舞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普安县龙吟镇、白沙乡“蒙洒”苗人(苗族川滇黔方言区中的一支苗族)世居村寨的苗族芦笙舞,是一种依存丧祭仪式的传统祭祀性舞蹈。其流布区域位于普安县的北部,属于北盘江南岸地区。 “蒙洒”苗人在黔西北约有十余万人,主要居住在北盘江流域的群山中,以其妇女头饰有一如弯月的木梳,并歪插于发髻之上,故被称为“歪梳苗”。据贵州省《普安县志》记载,“蒙洒”苗人明末迁至普安。明人倪略《南昭野史...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纳雍县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它流传在贵...
查看更多
羌姆(林芝米纳羌姆)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米纳羌姆”即俗人跳的羌姆,是人们为了驱魔镇邪、庆祝丰收、祈祷风调雨顺的一种民俗仪式,是西藏传统舞蹈形式之一。每逢藏历二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春播完)和八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丰收完),西藏林芝地区群众就聚在一起,通过举行米纳羌姆活动来祈祷和祝福。该遗产项目主要流传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林芝县米瑞乡、林芝镇一带,集中流布区为林芝县林芝镇尼池村、卡斯木村,米瑞乡吉定村、嘎沙村,主要通过师带徒方式
传承
。 林芝米纳羌姆首先要进行“萨加屯羌姆”,即开场净地舞蹈。演员...
查看更多
羌姆(江洛德庆曲林寺尼姑羌姆)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江洛德庆曲林寺尼姑羌姆主要流布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往东近100公里处的年木乡境内。尼姑羌姆是指在鼓乐伴奏下表演的宗教舞蹈。其表演者以寺庙尼姑为主,表演蕴意为祈福、寺院驱鬼、圆光占卜仪式等,表演时间仅有1天。表演时每个节目均分6组出场,共有24人表演,每组4至16人,共有6个表演段。 江洛德庆曲林寺尼姑羌姆表演风格别具一格,表演者必须掌握“羌姆益”(舞蹈书籍)的“嘎尔、替、央”即舞、画、音乐三艺。“舞”谓穿戴舞衣面具跳羌姆,“画”谓绘制坛场,“音乐”要求举腔...
查看更多
1
931
932
933
934
935
178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