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17 星期四 农历六月廿三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887)
机构
(4)
政策
(295)
资讯
(8889)
清单
(5305)
资源
(1091)
学术
(1850)
百科
(6)
其他
(44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楚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是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流行于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黄冈市、荆州市、咸宁市、宜昌市、黄石市7地40余县市。 哦呵腔是湖北省孝感市的农民在劳动时,以打击乐伴奏(打围鼓),一人领唱,众人帮腔而形成。由哦呵腔演变而来的迓腔,成为楚剧的主要腔系。黄孝花鼓形成于清道光中期,清光绪二十八年进入武汉市各...
查看更多
庐剧(东路庐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和县 庐剧原名“倒七戏”,起源于皖中地区,荟集门歌、秧歌、茶歌、民歌、大别山歌等各种小调,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间、皖西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南部分地区。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东、中、西三路。东路庐剧以芜湖(江南)、和县(沿江)一带为中心。它吸收了京剧的表演程式和武功,剧目题材由俗走向雅,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和县庐剧团成立于1955年,是东路庐剧...
查看更多
评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评剧院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黑龙江省是评剧发展的一块沃土。从评剧诞生初期至今,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评剧名家都曾到黑龙江省各地演出,解放后,黑龙江更涌现出了很多评剧名家,如刘小楼、喜彩苓、吴素舫、碧燕燕等。 善于表现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早在20世纪20年代,评剧创始人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演出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安重根刺伊藤...
查看更多
评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 辽宁是评剧的主要流行地区,金开芳是中国评剧的创始人之一。1915年,参与成兆才等人成立的第一个评剧团“警世戏社”。1919年,参加了评剧《杨三姐告状》的创作,并首演“杨三姐”,成功地带动了评剧现代戏的一场革命。此后由他主演的剧目有近百出,其中首演的达四十余出。1948年,他随东北文协赴沈接收“大观茶园”,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国营剧团“唐山(沈阳)评剧院”,任副院长。1956年后,他专职从事戏曲教育...
查看更多
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曲沃县 碗碗腔因主要击节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又称“阮儿腔”。曲沃碗碗腔是清乾隆年间由陕西皮影戏艺人传入曲沃的,经二百余年的
传承
发展,于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特点是:以月琴伴唱,铜碗间音,堂鼓提气;表演以声传情,以乐传神,唱白并茂,以唱制胜。其代表剧目有《昭君出塞》、《六月雪》、《困铜台》、《双报恩》等。 1960年,曲沃县碗碗腔剧团成立。半个世纪以来,曲沃县碗碗腔代代传人,继承发...
查看更多
乱弹(南岩乱弹)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乱弹是清康熙末年兴起的地方声腔剧种,至嘉庆、道光时已形成自身风格,京徽合流以后,乱弹自立门户。南岩乱弹流传在冀中、冀南一带,是河北乱弹的流派之一,保留了清代乱弹原有的唱腔和板式,因主要流布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的东南岩、西南岩两村得名。 南岩乱弹主要靠班社传播
传承
。清咸丰年间,菅玉柱、菅玉堂兄弟创办的天兴奎科班为南岩乱弹班社的最早记录。1911年至1936年是乱弹的鼎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集资成立群英乱弹剧团,演出了大量剧目,培养了大批艺人。此...
查看更多
荆河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荆州市 荆河戏原名“荆沙戏”,俗称“上河戏”、“上河路子”、“荆河调”,湖南俗称“大台戏”、“大汉班”,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荆河戏”。它流行于湘西北及荆州(沙市)一带,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现在流传于荆州市沙市区、荆州区的荆河戏中还有不少剧目保留着原来的“单钹路子”。 明代万历年间,沙市的戏曲演出十分繁盛。至清代顺治八年(1651),这里已有荆河戏的演出活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泰寿”、“三元”两大荆河戏...
查看更多
徽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婺源县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宏大;吹腔兼有曲牌体和板腔体形...
查看更多
徽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宏大;吹腔兼有曲牌体和板腔体形...
查看更多
徽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宏大;吹腔兼有曲牌体和板腔体形式,以...
查看更多
1
929
930
931
932
933
178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