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9   星期四   农历五月初三   
搜索
论坛
昆曲创作难,传承保留更难  2001年5月18日,中国申报的昆曲艺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审、全票通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即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已是十年。十年来,人们对昆曲的认识和昆曲的处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保证了昆曲的传承发展,而昆曲的兴盛也标志着民族文化走向复兴。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综合了中国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积淀和传承了民族的优秀传统文...
查看更多
论坛
关公如何从战将走上神坛陶立璠    中国的关公信仰究竟分布多广,信众几多,只要看看中国关帝庙的分布便可知道:从黑龙江到台湾、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拉萨,随处都可以找到关帝庙。如果向海外伸延,在“汉字文化圈”的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乃至海外华人聚居区,也都建有关帝庙,而且规模都不小。古人有言:“山东文圣人,山西武圣人。”文圣人指孔子,武圣人指关公,两者并驾齐驱,均以德行著称于世,由此可见关公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关公还被尊为商业的保护神...
查看更多
论坛
  传统戏曲如何与现代接轨?保存个性和特性的传承,扬长避短、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是戏曲的生命力所在。中国戏曲整体的写意性、程式性要保留,切忌盲目采用现代舞台声光电技术“大制作”,破坏戏曲的本质。     传统戏曲:中国人最后的审美家园 如何与现代接轨?季国平    戏曲,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传统审美方式。  中国戏曲雅俗共赏,选材宽泛,自古以来,既有帝王将相的阳春白雪,也有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既登得了庙堂,又入得了街巷。中国戏曲深蕴传统文化的精髓,舞台之上,一桌...
查看更多
呼唤非遗学
2010.10.11
论坛
 呼唤非遗学苑利  早在一百年前,随着西方教育学的传入,一门门崭新的学问――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新学,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而今天,又有一门新学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崛起。所不同的是,这门学问并不是简单的舶来品,而是在接受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产自中国本土的一门新兴学问,这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其实,中国人自古便有保护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春秋《诗经》、汉魏《乐府》、魏晋志怪、明清民歌的搜集、整理、出版且不用说,就是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
查看更多
论坛
全国政协委员田青:古琴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的古琴文化  ――访全国政协委员、著名音乐学家田青  编者按:  日前,由文化部非物质遗产司和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承办的"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名家名曲进学校"大型系列活动在京启动。该活动将陆续在北京、重庆、天津等20多所大学、80多所中小学校展开,通过"播种童心--让孩子认识遗产","在琴声中相遇--古琴大师与学子对话"等活动,推广中国的古琴文化。本刊日前就古琴艺术的流传现状和中国古代的音...
查看更多
论坛
谁从“中韩文化之争”中受益     在被部分中国媒体泼墨式报道多次后,韩国方面终于做出回应。韩国驻华使馆声明称,对所谓韩国教授声称“诗人李白是韩国人”、“孙中山是韩国人”、“朝鲜族发明了汉字”等虚假报道表示“深感担忧,并予以关注”。声明指出,这些“中国文化被韩国”的报道,事后经查明大部分均无事实依据。有些报道是把某个人观点当成韩国国民的普遍立场,扭曲事实真相并进行炒作。    这两年写过两篇与韩国文化有关的评论,从网友一些“棒子”称谓的留言,我已感到某种民...
查看更多
论坛
面对自然灾害该如何保护非遗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经受着各种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痛苦和磨难。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人们的生产、生活遭受到严重破坏,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如何在自然灾害面前将损失降至最低一直为大家所探讨。    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给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在“4·14”玉树大地震中,一些重要的民间艺人在地震中遇难,一批珍贵的文献及数字影像资料也毁于一旦。年仅26岁的史诗《格萨尔王》著名说唱艺...
查看更多
论坛
北大开设昆曲欣赏课获90后热捧     BTV《天下天天谈》3月26日播出:北大“史上最火公选课”――90后热捧昆曲,以下为节目实录:   嘉  宾: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所长  田 青   北方昆曲剧院演员  周好璐   主持人:姜  华   编 ...
查看更多
论坛
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多元共生是显著特点刘梦溪    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   大家好!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知识界甚至广大民众的关注。关于国学与传统文化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这次我想讲的是,在传统文化与国学热兴起的背景下,当代中国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种张力和互动。现在大家已经逐步意识到传统资源并不是现代化的障碍,而是它的有益补充。就是说,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自己的传统。   当代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有点像交响乐一般的繁丽,它呈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多重变奏...
查看更多
论坛
 我们拥有足够的“文化自觉”吗――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田 青     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化自觉”不会自然发生,它常常是在灾难或巨大的民族危机之后的一种深刻甚至痛苦的反思,当一个民族缺乏“文化自觉”的时候,任何来自外部的“越俎代庖”式的“保护”,都是暂时和难以真正起作用的。    提倡“文化多样性”和关注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在文化领域里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重要进步。长期以来,在科学技术取得全...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