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1   星期二   农历六月初七   夏至 夏至
搜索
论坛
历史原境与文化遗产的价值给予 【摘要】现代以来,历史学一直为一个功利性的问题饱受困扰,即历史已成过去,学习这类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值得庆幸的是,近20年来,学界关于文化遗产的讨论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实践,已使其从这类质疑中解脱出来。但由此生成的文化功利主义,又反向导致了它的价值空间被严重挤压。在这种背景下,搁置文化遗产的产业性,回到历史原境重新探寻它的价值,就成为一项必要的正本清源工作。在历史视野中,我们首先可以确认文化遗产是时间、历史、记...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国际上第一个高度承认“社区参与”必要性的文化遗产条约。“社区参与”的地位上升,归功于1999年教科文组织与史密森尼学会在华盛顿召开的“赋权地方与国际合作:对1989年《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的全球评估会议”。这一会议还进一步确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定义以及将优先纳入公约文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和内容,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场叙事与观察从这一会议入手,梳理公约成型过程,探讨“社区参与”如何在此次会议...
查看更多
——2021年元旦民族文化景观一瞥
论坛
青海果洛州的《格萨尔》马背藏戏演出。 仁增卓玛供图 2021年元旦,各地在切实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迎来了新年丰富的文化市场。元旦前后,除了电影票房、假期旅游的有序复苏,惹人眼球的还有一系列民族文化景观。青海本土电影《格萨尔藏戏》在文艺片爱好者的口耳相传中又火了一把,它在刚结束的第五届金童象儿童电影周中斩获佳奖;来自阿拉善地区的马鬃绕线蒙古唐卡在网络平台上成为众多“国风少年”追逐的爆款,一幅幅精美的唐卡展示着中华优秀...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 本文根据2020年11月25日田青先生在四川音乐学院的讲座录音整理而成,由传统音乐到传统文化,生动且深入地探讨了传统音乐与中华文化复兴之间的深层关系。田青先生指出,“唯乐不可以为伪”,文化的建设不存在弯道超车,我们必须承认今天的我们离传统文化太远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传统音乐如何在中华文化复兴当中起到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继承,要保护,要传承,只有从今天开始踏踏实实地学习,知道自身的...
查看更多
论坛
年画被称为农耕社会反映老百姓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民间美术品类里极具代表性,无论是普及面还是传播区域都十分广泛。——刘莹 山东潍坊木版年画《五谷丰收》清代版 中国美术馆藏 自古以来,年画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农耕文明时期,年画辟邪吉祥的寓意被广泛认可,流行张贴于老百姓的家中,在当代,年画作为民间艺术的精髓,经过重重发展,其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被重视挖掘。近日,手艺君采访到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刘莹老师,来听她从历史...
查看更多
论坛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如同一副显影剂,示现出不同国家和民族面对巨大危机时的群体文化心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以众志成城的强大意志,以个人服从集体的深厚文化惯习,迅捷有效地遏制疫情蔓延,使我国成为本年度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一共同经历将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的记忆紧紧相联。它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段珍贵集体记忆,并将成为塑造未来中国的一股强大心理力量。这是2020年的独特旋律。 一、数字共同...
查看更多
论坛
传统年画就像是根脉,连接着一个又一个家庭、村落、地区......它是维系国民文化认同感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当今时代强调和世界对话,全面改革开放更需要让本土优秀文化走出国门。——韩劲松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 清晚期 “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即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中西方优秀文化融合创新以及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创新。”韩劲松如是说道。 身为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的韩劲松主要从...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当前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城市化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相对固定于某一个地方或民族的状况一去不复返。经“遗产化”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源于地方而超越地方,一跃成为一种流动的公共文化资源,不仅作为文化地方主义的源泉,更以民族国家文化遗产的身份,促进世界多元共生文化生态的建构。公共民俗学长期致力于社区传统民俗文化公共实践,坚守民间立场,在对文化遗产的记录、教育、评估、展演与开发等一系列环节中,具有一套实用技术与丰富经验,并以其公开的自反性批评传...
查看更多
——以表演艺术类为例
论坛
摘要:近20年来,作为非遗的重要类别,表演艺术类非遗因为其多样性与跨学科性,一直都有着丰富的研究样态。但是,这些研究多数还是在“原/本真性”与“活态传承”这两种规矩的范式下展开的。大量出谋划策的理论构想与保护实际同样脱节。在实质上,本真性、原生态论的持有者,以温和的保守主义和频频回望的复古主义为毂,将非遗视为亘古不变的、静态的,定格为经国大业的擎天柱,而将之博物馆化、标准化,并需要高级别安保,终止沦为小众把持的博物馆、展览馆、演艺馆等“馆舍”之产业...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 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基本措施,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就“非遗传播”“非遗扶贫”及“非遗保护”三者关系入手,分析“非遗传播”在“非遗扶贫”中已然显现的一些作用: 1. 精准扶贫往往与乡村振兴相互衔接,信息传播可促进城乡间的资源对接、优势互补和要素流动; 2. 当地非遗项目的展示传播可转化为旅游及相关产业的特色资源,升级乡村旅游场景,开辟旅游扶贫路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