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9-15 星期一 农历七月廿四 白露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7489)
机构
(2)
政策
(222)
资讯
(4809)
清单
(441)
资源
(571)
学术
(1304)
百科
(0)
其他
(14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杨红:“非遗传播”在“非遗扶贫”中的作用
2020.12.25
论坛
摘要 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基本措施,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就“非遗传播”“非遗扶贫”及“非遗保护”三者关系入手,分析“非遗传播”在“非遗扶贫”中已然显现的一些作用: 1. 精准扶贫往往与乡村振兴相互衔接,信息传播可促进城乡间的资源对接、优势互补和要素流动; 2. 当地非遗项目的展示传播可转化为旅游及相关产业的特色资源,升级乡村旅游场景,开辟旅游扶贫路径...
查看更多
李砚祖 朱怡芳:物质与非物质的统一 ——李砚祖谈造物文化
2020.12.24
论坛
面对创新的时代,文化保护、发展和具体的文化研究工作都需要系统思维的全面确立。整体性原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规律和必然方向,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是文化遗产有机联系、不可割裂的特征。与有形、可见、可触的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人类代际传承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观念和价值的文化。本期访谈的特邀嘉宾李砚祖教授以造物文化为切入点讨论了社会文化变迁中“非物质”的内涵及其与人的关系。 朱怡芳:您在早期出版的《装饰之道》(1993)和《造...
查看更多
李荣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评介
2020.12.21
论坛
【摘要】 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出版已有14个年头了。本书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其学术性和应用性已被学界公认。目前,该书有三个版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的学术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的教材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的教材(修订版)。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及党中央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的新思想、新理念,围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形势、新要求,2019年再次修订了《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陈竟:论中国民间剪纸文化形态的生发
2020.12.14
论坛
【摘要】 从艺术形态进行中国民间剪纸文化的研究不胜枚举,但从文化形态视角,具体地说,从非物质文化形态方面研究中国民间剪纸的尚不多见。本文首先从文化遗产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民间剪纸的特性,然后分析了中国民间剪纸文化形态生发的具体方面,尤其是社会环境、技术条件、信仰和观念、母胎艺术形式等,强调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形态学方面重审中国民间剪纸的重要性。 【关键词】 民间剪纸;文化形态;艺术形式 一&n...
查看更多
曹小鸥:设计,作为一种手段——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2020.12.11
论坛
【摘要】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社会上一直以来存在着“原生态”“本真性”与“活态性”“再造性”的探讨。这两种角度从更长远的影响来看,应该都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手段。“保护”肯定是非遗的总要旨,但遗产的“复活”一定是个大方向,其间,设计可能会成为最好的嫁接和转换方式,而由此开创的保护与传承新建构体系,也将会成为一种大众生活综合体新格局的起点。 【关键词】 设计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手段;实践与效应...
查看更多
乔晓光:乡村传承人研究——社会与文化生态变革语境中的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2020.12.11
论坛
【摘要】 2004年中国剪纸申遗时,推出了22位来自民间的代表性传承人,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基层文化工作与剪纸社团共同活动的成果,也是高校非遗新学科社会参与的结果。民间社区文化自发传承的惯性,与社会化的文化变迁发展,构成了世纪交替之际的文化张力。乡村社会生态的变化削弱了文化自发传承方式的延续,我国非遗四级管理机制与传承人管理条例,为文化带来新的张力控制。代表性传承人关联着社区文化的传递,他们的生存状态成为非遗面向未来的一个预示...
查看更多
徐艺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
2020.12.07
论坛
【摘要】 传统手工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是一种相对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它既不完全等同于过去的工艺美术,也不同于现在的设计艺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具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材料经验为基础,以心手协调实现认知,作用于工艺技术动作行为,延伸至工具,延展人的肢体和行为功能。这种“以行为方式为主要传承途径”创造性的手工劳动,累积形成了厚重的传统,通过父子(婆媳)传承、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作坊传承...
查看更多
赵玉春: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的历史文化形态
2020.12.04
论坛
【摘要】 北京四合院民居传自于明朝时期的山西四合院民居。因两地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性等完全不同,在形成北京四合院民居之际,其营造技艺中的规划布局、基本形制、建筑形象、建筑装饰和建筑功能等,与原山西四合院民居有了很多不同。北京四合院民居也严格遵守着中国传统建筑制度中的“等级制度”和“模数制度”,其规划布局形制也浓缩地反映了“堪舆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 北京四合院民居;山西四合院民居;北京四合院...
查看更多
萧放 贺少雅:仪式节庆类非遗保护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2020.12.02
论坛
【摘要】 本文总结了十几年来中国传统节日类非遗保护的主要经验,包括国家力量的主导推动、多元主体的社会参与、学术研究的智力支持和非遗资源化的探索发展,并指出节日文化生态弱化、节日文化知识代际传承渠道受阻、节日文化传承主体动力不足等问题,建议当前应该推动构建政府主导下的非遗传承共同体,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新和再造节日文化体系,推动建立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现代传承方式,探索以服务和改善民生为目标的保护模式。 【关键词...
查看更多
刘依:非遗的短视频传播
2020.11.25
论坛
摘要:“非遗”自进入后工业时代,其保护和传承一般都给人严肃而沉重的印象,相比之下,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传播反而显得简单,显得“抖”。UGC与PGC空间对集体记忆的转移、声音对叙事空白的弥合、短视频的去程式化乃是“非遗”应空间转换需要与短视频传播产生的多层面联系。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非遗的历史和现状,就会认识到“抖”用亚文化来调和现实,用口语、腹语和互动来整饬理智,用现场的变调中和情感的“僭越”与“对抗”,是当代“非遗”自觉的情感追求。 关...
查看更多
1
32
33
34
35
36
13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