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1   星期二   农历六月初七   夏至 夏至
搜索
论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以非物质为存在形态、满足人们文化需要为目标、世代传承为纽带的传统文化表现形态。我们常见的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体育、传统医药、传统戏剧、传统舞蹈、民俗礼仪等均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等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的行业门类总称。它与文化遗产相聚合,就形成了与其相关的文化产业。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迎来一个高速发展...
查看更多
论坛
日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刚刚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为本书作序并致辞。 他说,中医药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昌盛当中起了重要作用,一直服务于人民健康。可以说,中医药学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代表。中医药学在我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早期介入并全程参与,在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
查看更多
论坛
9月14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主办的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第三十六讲——“非遗保护的回望与思考”开讲了。本次讲座是民俗学与当代社会系列学术沙龙第二季“民俗学的实践研究”主题讲座的首讲。讲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著名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主讲,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林继富教授参与对谈。北师大中社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萧放教授主持讲座,民俗学专业师生参与讲座。讲座...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郝苏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学术实践的民俗学思想体系,站在民族国家历史与现实的高度,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出发,彰显中国民俗学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郝苏民坚持从多民族语言维度切入民俗的整体性研究,从区域、民族维度探索民俗与民众生活的关系及民俗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建设,这也是其民俗学思想的实践过程与系统呈现。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郝苏民;民俗学;学术实践;学科建设 在谈到中国民...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通过文献和政策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本文对 2019 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状况、趋势、取得的效果和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行了总结。2019 年,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进程中,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重大项目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和旅游部“精准管理”意识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面对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实践复杂化的情况,“中国经验...
查看更多
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在高度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要在国际社会树立怎样的国家形象,怎样才能畅通无碍的传播中国声音,怎样才能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层魅力,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就中国而言,乔舒亚·库珀·雷默则直截了当地指出:“国家形象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假如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那么许多其他困惑和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中国形象是中国这一主...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保护、研究、传承到消费的过程中,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就是伦理问题。本文首先陈述所提倡和遵从的伦理原则,强调将学科伦理与日常生活中做人的伦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保护非遗中的记录阶段,然后,以对非遗的影视记录为例,分别论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列举涉及伦理和价值观的学科事例,并具体说明对非遗传统的影视记录中,在理论和技术层面都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本文希望抛砖引玉,尽早建立符合中国社会和学科特点的伦理规则,特别是在民俗学和文化遗产研...
查看更多
论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指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技艺,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已经十余年,虽然触及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但在其传承主体、时间、形态、内容和价值的表述上仍欠缺明确的学术定位。 在全球经...
查看更多
论坛
自2007年我国在福建省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经过10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初见规模。 目前,全国已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11个在民族地区。此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设立了百余个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形成了分层多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体系。 多年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促进区域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应该是把相关非遗项目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所有人,其中既包括“文化专家”,又包括并不一定熟悉项目具体知识却能理解其意义的大量普通人。他们所构成的非遗传承群体,具有非均质的、多样性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在传承和实践非遗项目过程中表现出的“作为非遗知识保存者的实践者”同“单纯实践者”之间的不同,也体现在他们围绕非遗项目而形成的目的、意愿等方面的差异。而这些不同或差异,在实际操作中,又往往会通过妥协和协商的方式得到缓解,并最终指...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