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立夏
搜索
论坛
双手对舞百万兵的民间戏剧皮影戏、嘹亮声音透碧霄的民间游艺抖空竹、口耳传唱2000年的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各地陆续落下帷幕。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为主题,通过非遗进景区、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方式,展示独特的东方神韵、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传统技艺,让人们在对器物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文化之美的重新发现中,更加坚定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源远者流...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由于大运河沿线遗产数量和类型众多、文化资源庞杂而分散,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具有高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概念界定模糊、保护方式传统、文化内涵阐释不足、开发手段单一且层次偏低等问题,提出构建数字化保护体系、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深度挖掘非遗资源的精神内涵,并推动资源整合与创意转化等具体策略。 关键词: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良性互动;数字化;文化...
查看更多
论坛
3月1日起,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开始正式实施。《管理办法》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指导,在原文化部2008年5月发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的,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具体体现,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
查看更多
论坛
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相当热烈的节庆活动,影响不断扩大,日益深入人心。 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广泛的和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是时代的赐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幸运。近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坚强有力,上下一心,取得可观的成绩,同时赢得许多国家的赞誉。各族人民进一步提高了认识,自觉地、热心地投身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同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积极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掘自身潜力,发挥应有作用...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国际对话 An International Trialogue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Fang Lili, Masahiro Ogino [Japan] and Wang Yongjian 摘要:日本是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早的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积累了丰...
查看更多
论坛
我国传统戏曲的被发现与被重视是从20世纪初期开始的。这与观念思想的革新和戏曲文献的不断挖掘是分不开的。王国维凭借以文献为基础,以文本为论据,在戏曲学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直接推动了戏曲学学科的设立。戏曲作为民间文化的代表,长期处于边缘化与被忽视地位的。自王氏之后,戏曲学科逐渐被关注与认可,成为了严肃的研究对象,纳入到了学术谱系,对其认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很多大家不囿成见,将自己的学术重心转移到了戏曲,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
查看更多
论坛
主编:满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传承与发展的个案研究》出版年,科学出版社,2019年5月。 内容简介: 21世纪以来,虽然中国与一些国际组织陆续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但是要切实推进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就必须对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实证研究。 本文集从民俗学、民族学的视角出发,进入国家级非遗的生存、展演空间,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
查看更多
论坛
主讲人: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出版有《艺术当代性论评》《汇真集》等,主编有《昆曲艺术大典》《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曾两次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现为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顾问,中华艺文基金会理事长。 以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非遗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
查看更多
论坛
摘 要:在近现代以来的政治和文化话语中,“乡村”常被视为现代性的“他者”,是被动的、有待自上而下的努力去拯救的地方,其自身的主体性以及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一般简称为“非遗”)在内的文化传统往往被无视或低估。上述观念应该予以修正。北京近郊高碑店村的个案展现了一个失去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积极利用非遗来谋求自身发展的主动实践历程。对驱动其开发非遗以实现振兴的动机、方法和行动主体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是更根本性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