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5   星期五   农历闰六月初一   大暑 大暑
搜索
其他新闻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将着力建成文化创造活力迸发、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振兴、文化人才荟萃、文化体制完善、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的民族文化强区,打造祖国北疆文化风景线。  《规划》提出,到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更加规范,创作生产一批优秀作品,民族艺术影响力显著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正式发布。这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文化系统发展改革工作的总体规划,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的具体体现。    规划全文2.2万余字,包括序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等15个部分,系统地阐明了“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方向、主要任务、重要举措等。其中,包括9个专栏的63个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    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资料图片)古籍修复师谢谨诚正在修复严重破损的西夏文古籍(摄影:张贺)  2月17日,在国家图书馆南区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国家古籍馆馆员谢谨诚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白色的纸包,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堆破碎不堪的黄色纸片,上面的文字看似汉字但又明显不是。谢谨诚用小镊子轻轻夹起其中三张碎纸片,上下左右地摆了一会儿,一张书页的模样大致出来了。“从破损的边缘看,这三张可能是一页,所以先放在一起。但也说不好,毕竟这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随着国家各项非遗保护措施的不断推进,非遗已成为社会热词,自然也是今年各地“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呼吁将非遗相关人才的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重申教育是保护传承非遗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传统工艺的发展一定要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变化,力争在传统技艺的发展史上留下当代人的足迹。  教育是保护传承非遗的重要途径  为加强非遗人才培养,一些省份的政协委员各自以联名的形式提交了相关提案。  在云南“两会”召开前夕...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牙雕大师李春柯(摄影:崔峻)经过9年的磨砺,郭辰和他的小伙伴们终于拿到了“北京工艺美术大师”的证书。从2017年的2月17日这一天,他成为了人们口里的“大师”,一名29岁的大师。    但是,对于未来,“大师”的名号却未必能够给这位年轻人未来的事业带来一片坦途,就像他的小伙伴在欣喜中的自嘲:“我们不会刚当上大师,就得转业吧。”    矛盾的心理源于他从事的专业——象牙雕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有序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的通知》,中国将在2...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具有吉祥、富贵、招福、招财等寓意的剪纸作品。沙见龙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齐秀花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聂臣希的鸡年春节没能在山东高密同家人一起欢度,而是为了让自己的非遗“手艺”走出国门“奔波”在瑞典,展示着传统的中国民间非遗技艺。    山东省高密市是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高密不仅民间艺术的品类繁多,还有可以冠绝的特技,其中扑灰年画、剪纸和聂家庄泥塑,被称为“高密三绝”。齐秀花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剪这些形状、姿...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近日,青海省正式启动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数据库建设项目,项目将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现代传播手段,“活态”保护和传承格萨尔文化,改变“人亡艺绝”“艺随人亡”的局面,将极大地推动格萨尔文化在信息技术时代的抢救保护工作,弘扬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此项目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家格萨尔文化数据库。这是记者2月17日从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了解到的。传承人是格萨尔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者和保护者。抢救性发掘记录、数字化整理保护是目前格萨尔文化保护传承不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指导学徒制作漆器  从生漆收割、胎坯制作到漆器形成,全部50多道工序、80多个生产环节,都需手工完成。其中,纯大漆和皮胎等工艺是大方漆器所独有。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制作漆器  大方漆器,是贵州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明、清时期,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陈设品及精致器具流行。  据大方史料记载,大方漆器的生产始于明朝洪武...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唐三彩载丝驼 资料图片高水旺唐三彩作品《中国梦》 资料图片  “真漂亮!”“丝路幻彩——洛阳博物馆藏唐三彩精品展”近日正在四川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展出,50余件唐三彩精品文物集体亮相,让四川观众大开眼界。这是洛阳唐三彩第一次登陆蓉城,亮相四川。洛阳唐三彩的每次“出访”,都会在当地掀起一阵“三彩热”。“唐三彩到底是什么陶器?”“三彩究竟是哪三种颜色?”“唐三彩是怎样传承,又是怎样创新的?”鸡年伊始,记者来到古城洛阳,探赜索隐,穿越千年的时光迷雾,寻觅“唐三彩”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首要的任务应当是保护、传承,而其关键词应当是“原汁原味”。2016年,对中国艺术研究院来说是一个成果丰硕之年,尤以《昆曲艺术大典》的出版,并于年末惊艳现世,成为年度收官的亮点。《昆曲艺术大典》的编纂始于2004年,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至今恰满12年——一个小轮回,终于功得圆满。作为始终投身其中的主要干事之一,此刻本可以卸下重负,细细品味积郁在心的万千感慨,不意被《昆曲艺术大典》出版引起的热烈反响所推动,旋即进入了《昆曲艺术大典...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