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4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一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7470)
机构
(2)
政策
(222)
资讯
(4790)
清单
(441)
资源
(571)
学术
(1304)
百科
(0)
其他
(14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赵本山又惹新话题:“非遗”传承人可否取消?
2009.07.08
论坛
赵本山又惹新话题:“非遗”传承人可否取消? 作为2007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岭二人转”的传承人之一,赵本山日前受到了权威机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质疑,民俗学家、非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称:“赵本山的这些弟子们名声越来越响,但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这些人来一台从头到尾专场的二人转演出。”受质疑的关键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过商业化,背离传统二人转原生态的问题。 观众专家有弹有赞 质疑一经抛出,业...
查看更多
梳篦养活古常州1/10人口
2009.07.08
专题报道
梳篦养活古常州1/10人口 1926年费城世博会金质奖状 常州梳篦厂生产的侍女梳 老卜恒顺选送了哪些产品参展世博? 由于史料的缺失,老卜恒顺究竟选送了哪些产品参加世博,如今已不可知。但老卜恒顺梳篦店第八代传人卜仲宽认为,参展产品应该是最为珍贵的黄杨木梳和象牙篦。 常州的梳篦行业,历来流传着黄杨木能治头痛病的说法,连清代的地方志上也记载:“梳,以黄杨为之者佳。”加之黄杨生长缓慢,更增加了黄杨木梳的价值。而篦箕虽均为竹制,但用木材或是珍贵的象牙装饰...
查看更多
“木雕父子”高公博、高敏同一种坚守,不一样的路径
2009.07.07
专题报道
“木雕父子”高公博、高敏同一种坚守,不一样的路径 博览会上,一对父子很引人注目――父亲高公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儿子高敏,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父子俩都从事黄杨木雕创作。 高公博创作黄杨木雕已经快40年了。20世纪80年代,在黄杨木雕市场十分不景气的时候,许多人改行离开了,而他却坚持了下来,埋头钻研艺术,发展了黄杨根雕,独创了黄杨劈雕,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传统的黄杨木雕一般采用先立意后找木的方法。而树根雕和劈雕却以发现材料为先、立意创作在后,在奇...
查看更多
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
2009.07.07
论坛
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危机中的希望 只授家人不授外人、只许男人演出不许女性上台等等传统习俗正在被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过程中,传承人走上了传承与创新之路。 日前, 2009年BMW文化之旅在从成都出发后,经过了甘肃兰州,抵达青海西宁结束。作为主办单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传承人的保护。 在黄河边的兰州水车公...
查看更多
南京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
2009.07.07
其他新闻
南京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 7月7日上午,“我是小小传承人”夏令营活动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拉开帷幕,数十名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将开设“非遗课堂”,手把手地教小学生们学习剪纸、泥塑、彩绘葫芦等民间绝活。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记录人类文明进程的“活化石”正从“深闺”走进社会的每个角落,而学校课堂已经成为非遗传承的“主阵地”之一。 去年年初,南京十三中锁金村分校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白局演出”。徐春华、周慧琴和黄玲玲等白局艺...
查看更多
蒙古族服饰的寻根之旅
2009.07.06
专题报道
蒙古族服饰的寻根之旅 2004年“蒙古服饰艺术”被文化部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40个试点项目之一。 2006年,自治区组织了田野调查组重点在区内调查,先后走访57个旗县,采录各种蒙古族服饰、配饰4000多件,拍摄照片8000多张,基本摸清了内蒙古境内蒙古族服饰艺术现状。 2007年,田野调查组又重点到区外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青海、甘肃等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同时,评选命名了首批19个蒙古族服饰艺术传承人、2名...
查看更多
京西太平鼓:展示崭新阵容 激扬豪迈情怀
2009.07.06
专题报道
京西太平鼓:展示崭新阵容 激扬豪迈情怀 太平鼓是一种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故又称为“单皮鼓”。太平鼓在唐代已有,宋代谓之“打断”,明代民间称为“太平鼓”。 太平鼓在清末由京城传到京西门头沟地区,是为“京西太平鼓”,很快成为京西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的一种民间舞蹈。旧历除夕、灯节时候,京西百姓总会敲起太平鼓,唱起歌儿,翩翩起舞,以求“太平”之意。2006年5月,京西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沿袭几百年的
传统文化
习俗,在...
查看更多
记录我们共有的遗产
2009.07.06
专题报道
记录我们共有的遗产 ――佳能(中国)抢救羌族文化遗产在行动 汽车平稳的飞驶在刚刚竣工的都汶高速公路上,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后,这条重新修建起的被称为通往汶川最重要、最快捷的一条生命通道在无数人不懈的努力下奇迹般的提前贯通,创造了中国高速公路史的又一个神话。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距汶川县城30公里的一个村庄。从汶川沿317国道往西,一条沿悬崖开凿的土路羊肠般陡然往北,横跨杂谷脑河,这条崎岖颠簸的道路...
查看更多
8月8日至10日柴达木上演“孟赫嘎拉”民族文化盛宴
2009.07.02
其他新闻
8月8日至10日柴达木上演“孟赫嘎拉”民族文化盛宴 青海新闻网讯 第五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那达慕大会暨第七届柴达木“孟赫嘎拉”文化节将于8月8日至10日在海西州大柴旦行委举行。全州8个代表团将献上那达慕传统三项比赛(赛马、博克、射箭)以及其他精彩文艺比赛。 海西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海西州珍贵的文化宝藏之一。此次那达慕大会和文化节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海西蒙古...
查看更多
滦南乐亭大鼓:在濒危边缘复苏
2009.06.30
专题报道
滦南乐亭大鼓:在濒危边缘复苏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流传于京、津、冀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明末清初,起源于河北乐亭县的民间小调“清平歌”,历经几代艺人的反复实践,博采各种传统说唱艺术的长处,吸收当地民歌、戏曲的某些腔调,逐渐形成了一门具有独特唱腔和板式的说唱艺术。清朝恭亲王赐名“乐亭大鼓”,一直延续至今。 乐亭大鼓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尤其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门艺术却日趋式微。随着大鼓艺人年龄的普...
查看更多
1
691
692
693
694
695
74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