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5   星期五   农历闰六月初一   大暑 大暑
搜索
保护实践总结
2006年,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作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功申遗10年来,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南京文化和旅游局积极做好项目的保护与传播工作,不断加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传承发展,恢复了写样环节,完善了套印技艺,弘扬优秀文化。 一、遗产项目10年来保护传承工作的主要举措和成果...
查看更多
保护实践总结
自2004年8月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已成为拥有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最多的国家,赢得了缔约国的赞誉。我国履约以来,用《公约》思维观照当下非遗传承保护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一、保护现状 互助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查看更多
保护实践总结
2009年9月,粤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东粤剧界认真履约,以弘扬粤剧艺术为己任,扎实开展粤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作,积极推动粤剧的传播与发展,成效明显。 一、粤剧保护实践情况 (一)出台相关政策,为粤剧保护传承提供制度保障。     2011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施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加强包括粤剧在内的...
查看更多
保护实践总结
近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关怀指导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做好西安鼓乐的抢救、保护、宣传和研究工作,逐步构建政府主导扶持、乐社主动作为、多方积极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主要工作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乐种,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存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及演奏形式,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
查看更多
保护实践总结
西藏拥有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形态多样、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奇葩。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格萨(斯)尔主要以民间艺人的大脑记忆保存口头传承的形式传播,并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目前,自治区共有格萨(斯)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自治区级传承代表性人13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1名。 10年来,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作为项目保护单位,高度重视格萨尔保护和...
查看更多
保护实践总结
南音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列入名录以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重视和支持下,泉州市政府和社会各界认真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贯彻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南音的保护与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营造良好的南音保护社会环境 2004年福建省颁布了《福建省...
查看更多
保护实践总结
一、10周年来传承保护概况 2009年,南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厦门南音无论是专业乐团还是民间乐社都非常活跃,老社团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新社团不断涌现。近10年来,思明、湖里、同安、翔安、集美、海沧六个区均有南音活动,厦门市积极确认各级南音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发掘和培养南音传承队伍,开展各类传承保护活动。 代表性传承人情况:当前,厦门共有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2名,市级4名,区级18名。国家级传承人有...
查看更多
保护实践总结
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主人公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头传承的“百科全书”。2006年,玛纳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遗产项目主要流传于新疆天山南、北部山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特克斯县、昭苏县、乌什县、塔什库尔干塔吉...
查看更多
保护实践总结
朝鲜族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在岁时仪式和节庆活动中展现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农乐舞纯朴粗犷,表现了朝鲜族人民渴望丰收、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乐舞完全融入到朝鲜族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世代相传、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朝鲜族特色的农乐舞。2006年,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查看更多
保护实践总结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是一整套具有丰富、独特而又神秘的节日习俗,集中分布于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的汨罗江流域中下游一带。2009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作为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6月,“中国汨罗江龙舟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评为第十五届项目类“群星奖”。 为更好地传承、保护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省围绕端午习俗,通过探索实施“制度化保护、全景化挖掘...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