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7412)
机构
(2)
政策
(223)
资讯
(4736)
清单
(441)
资源
(571)
学术
(1299)
百科
(0)
其他
(14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传统服饰(赣南客家服饰)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赣南客家服饰是赣南地区客家人关于传统服饰的生产生活知识与实践。赣南是江西省南部区域赣州市的地理简称,主要由赣州市下辖的三区十四县一县级市组成,与粤东闽西接壤。在历史上,赣南客家服饰曾广泛分布在江西赣县、南康、于都、定南等赣南十八县(市、区)。其中,毗邻广东省的定南县保存得较为完好。随着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这一习俗也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 赣南客家服饰主要包括衣、裤、鞋、帽等,尤以客家蓝衫、围裙、冬头帕、吉祥肚兜、吉祥童帽等为典型代表。客家蓝衫即大襟衫,因其用...
查看更多
尖扎达顿宴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达顿”是藏语,意为神箭之宴、射箭节庆或射箭庆典。“达顿宴”是一项综合性地域民俗活动,主要分布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全县农村历来有射箭和举办达顿宴的习俗,影响力辐射周边地区。 弓箭的使用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生产。吐蕃时代,射箭是吐蕃男子必操之技艺,用牦牛角制作的小弓弹力极强。唐蕃边境,人民在等待赞普出征或撤退的命令中经常习武,造箭练箭,组织整体对抗比赛,具备显著军事特征。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留存了这些历史记忆。公元841年,吐蕃拉隆•贝吉多杰刺杀...
查看更多
德都蒙古全席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德都蒙古全席是蒙古族古老、隆重的宴席习俗,在盛大节庆、隆重聚会、欢度春节、举办婚礼和接待宾客时举办。 “德都蒙古”是指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蒙古族,青海省海西蒙古族是德都蒙古的主要组成部分。德都蒙古全席习俗的主要分布区域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格尔木市、茫崖市、都兰县、乌兰县、大柴旦行委,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还有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等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世居青藏高原的德都蒙古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尤其是德都蒙古...
查看更多
赫哲族乌日贡大会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乌日贡”在赫哲语中为欢乐喜庆之意,乌日贡大会是集
传统文化
和由
传统文化
演化而来的现代文艺、体育、艺术等为一体的盛大民间文化活动。 以现代乌日贡大会形式发起的赫哲族文化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因为初期的主要内容是传统的文艺、体育活动,所以称为民族文体大会。1991年,农历五月十五前后被确定为赫哲族“乌日贡节”。1997年开始,赫哲族乌日贡大会每4年举办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0届。 乌日贡大会在赫哲族居住的乡、村、镇、县、市轮流举办,主要内容为民族文化艺术...
查看更多
祭典(老子祭典)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老子祭典是流传在河南省鹿邑县,祭拜伟大思想家老子的盛大民俗活动。每逢老子生日,祭拜人数常达五十万之多,规模盛大,内涵丰富,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其影响辐射至豫、皖、鲁、苏及东南亚。 据《后汉书•桓帝本纪》记载,“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之后,历代祭拜老子活动便绵延不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先后到鹿邑祭拜老子,尤以唐宋规模最大。同时民间祭拜老子的活动也越来越兴盛,冶炼、陶瓷等行业都把老子作为崇拜信奉对象。民间祭拜老子...
查看更多
阔时节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阔时节是傈僳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也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隆重的民族节日。“阔时”为傈僳语,“阔”即“年”,“时”意为“新”,“阔时”则是“新年”。傈僳族阔时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阔时节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四个县(市)的傈僳族居住区和泸水市白族支系勒墨人、福贡怒族居住地,还分布于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市,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查看更多
三多节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三多节,是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和农耕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目的,以祭祀、歌舞、赏花、野炊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手工技艺、庙市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民族
传统文化
活动,是纳西族的标志性民俗节日。 “三多”是纳西语音译的人名,是传说中骁勇善战、扶危济困的英雄、纳西族心目中的圣山——玉龙雪山的化身,是纳西族和白、藏等各民族信仰的地域保护神。三多节习俗分布在玉龙雪山周边滇、川、藏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流域的纳西族居住区。玉龙...
查看更多
朝鲜族百种节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百种节又称“农夫节”,是朝鲜族农民为了感恩神灵、祈求五谷丰登,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传统节日,广泛流布于鸭绿江北岸和图们江北岸的朝鲜族居住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其核心流布区域,龙井市的开山屯镇、八道镇、三合镇以及和龙市的头道镇传承较为完整。 龙井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辖的县级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东麓,东南方向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同时也是中国朝鲜族居住最集中、朝鲜族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城市,素有“文化之乡”“教育之乡”“歌舞之乡”“苹果梨之乡...
查看更多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陕西关中地区世代相承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该技艺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5个地市54个区县,还涵盖了甘肃省部分市县,其中,以西安、渭南和韩城等地最具代表性。关中又称“关中平原”或“渭河平原”,有“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之说。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优美,渭河东西横贯,长安八水环绕,土地肥沃,优质的木材、石料和黄土等资源为传统民居营造实践提供了主要材料。 关中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周秦汉唐以来,关中地区多民族...
查看更多
传统帐篷编制技艺(巴青牛毛帐篷编制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巴青(藏语意为“大牛毛帐篷“)牛毛帐篷编制技艺是流传于藏北地区的传统营造技艺。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巴青县拉西镇、雅安镇、杂色镇等10个乡镇是该项目的集中传承区域。巴青位于那曲市东北部,属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北部地形平坦开阔,是重要的牧业基地。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方式促成了牛毛帐篷编制技艺的产生和发展,巴青县也因此而得名。 巴青牛毛帐篷通常采用被称为“日雅”的粗氆氇缝制而成。帐篷的大小根据经济条件和家庭人口状况而定,一般缝制一顶帐篷...
查看更多
1
285
286
287
288
289
74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