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7412)
机构
(2)
政策
(223)
资讯
(4736)
清单
(441)
资源
(571)
学术
(1299)
百科
(0)
其他
(14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海南斋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海口市 海南斋戏是流行于海南省境内的一种祭祀性民间戏曲剧种。大约明代已产生,至今已有四百年以上历史。作为仪式性戏曲,海南斋戏类似我国北方的傩戏。因此有“北有傩戏,南有斋戏”之说。其起源于海南民间的祭祀仪式,随着外来戏曲剧种的传入,祭祀仪式吸收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营养,发展成为斋戏。海南最大的地方剧种琼剧就脱胎于斋戏,现在人们看琼剧还说“看斋”。海南斋戏唱腔曲调以海南民间小调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粤剧的影响较大...
查看更多
上党二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晋城市城区 上党二簧,又称“上党皮簧”,俗称“土二簧”。作为一种南方形成的声腔,它是如何传入上党地区的无从查考,从发现的清乾隆中前期的舞台题壁可知,它在上党地区已经流传了二百多年。上党二簧的唱腔,分西皮、二簧两大种类,包括反二簧在内,总称“皮簧”,属板腔体。西皮声腔高亢圆润,常用于抒发感情,多被生、旦采用。二簧腔板式少,但委婉清丽。此外还有一种“平板二簧”,已失传。上党二簧的武场打击乐有鼓、板、中音锣、钢叉、高调小锣...
查看更多
花鼓戏(衡州花鼓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衡阳市 衡州花鼓戏是明末清初湘南地区流行的民间小戏剧种,以衡州地方方言为舞台语稍加提炼而成。声腔以“唢呐牌子”和“川子调”为主,演出行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其中丑行最为突出。衡州花鼓戏在湘南地区广大民众的
传统文化
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常演剧目有《刘海戏金蟾》、《福寿图》、《百忍堂》等。保护好衡州花鼓戏,将推动和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弘扬,同时,对丰富和完善地方戏剧史、地方民间艺术史都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查看更多
木偶戏(杖头木偶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 江苏省演艺集团木偶剧团,移植、改编、创作了一批以木偶绝活为龙头的精品力作,形成了“形神兼备、潇洒俊逸”的艺术风格。在秉承传统举功、捻功、走功、头功的基础上,还创新发展了木偶作画的绝技,在长期的国内外演出中,得到中外各界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为传承、保护和发展
传统文化
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受时尚文化冲击和娱乐多元化的影响,青年观众对
传统文化
日趋淡薄,木偶戏市场萧条,资金严重短缺,陷入后继乏人、举步...
查看更多
皮影戏(通渭影子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样的种类。皮影戏形成时代尚无确考,至晚在宋代已经成熟和盛行,在清代呈现出繁荣局面。影人分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为侧影,一般以牛皮或驴皮、羊皮刮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刻制上彩,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演出时将影人的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道具主要为影窗,以白纸作幕,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
查看更多
皮影戏(华县皮影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渭南市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河北的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浙江的海宁皮影戏,湖北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广东的陆丰皮影戏,辽宁的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 皮影戏的形成...
查看更多
傩戏(武安傩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武安市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
查看更多
目连戏(江西目连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连戏是我国传统戏剧表现形式之一,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目连戏以其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丰富多样的表演手段、积淀深厚的音乐素材及情景交融、观演互动的演出排场,在民间盛演不衰,一度广泛流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 江西目连戏几乎遍及江西省各地,江西弋阳腔、青阳腔、东河戏、婺源徽剧高腔、木偶戏等剧种都能演目连戏,并与佛教和道教音乐均有关联。以弋阳诸腔...
查看更多
目连戏(南乐目连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南乐县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主要内容大致为:傅相一生广济孤贫,斋布僧道,升天后受封。傅妻刘氏青提(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佛祖为他所感,准其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并赐其《盂兰盆经》和锡杖。目连在地狱历尽艰险,最终寻得母亲,一家团圆超升。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目连戏以其博...
查看更多
壮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其中广西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
查看更多
1
481
482
483
484
485
74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