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题报道
非遗10年迷途几多?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首次较为详细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的范围为“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世代相承   2013年4月6日,文化部、陕西省政府主办的“第四届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系列活动”在西安开幕。类似这样的活动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各地举办。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目前,非遗传承还面临着哪些困难?怎样培养技艺传承人?非遗传承有哪些途径?怎样更好地将宝贵的财富世代相承?这些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杨柳青木版年画:保护好民间艺人是传承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让非遗在守望传承中绽放  守望传承,薪火相传。获得“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的60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对传统手艺和技艺传承发展事业的热爱与付出,浇灌出中华文明百花园中争奇斗艳的非遗奇葩。本版特遴选推出一组文章,讲述获得“薪传奖”的文化守望建设者们的感人故事,以进一步引起社会对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关注与支持。  王治升:传递羌族文化密码  释比因通晓羌族宗教典籍、法事技艺、天文知识、医药知识等而成为族内最有地位的人。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祭山...
查看更多
论坛
刘魁立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嘉宾访谈]:4月2日14时,著名民俗专家,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参与。    [刘魁立]:各位网友大家好![14:07]    [网友面具佬]: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国家主流的节日,总体来看,有何性质差异?[14:07]    [刘魁立]:我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宗教的关系比较疏远,而西方的主流节...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进校园”:活体传承的创举陈朝霞     上林湖的传说、粉塑、工艺竹编、箍桶技艺、犴舞、蛟川走书、木偶摔跤、水火流星……这些名词让很多人感到陌生,这些植根在宁波土地上的民间文学、手工技艺、曲艺、民间舞蹈、传统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仿佛一段久远的记忆,与现代都市生活相隔遥远。然而,在宁波许多中小学校校园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它们所吸引,正在关注、学习、传承这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切,要归功于宁波市文化部门推出的“非遗进校园”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论坛
 谋求城市化与非遗保护的共生发吴安新 邓江凌    陶瓷台灯等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进入现代家庭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乡土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没有乡土社会这块“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失去生存的依靠和发展的空间,极易丧失自我,成为历史的遗迹。随着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社会必然要向市民社会转化,“有农业无农村,有社区无农民”将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前景,这种貌似合理的变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其实是重大的挤压,甚至可以说,农村城市化在某种意义上抽走...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让昆曲“牡丹花”开得更持久 ——北大昆曲传承新五年计划启动         2013年3月22日下午,从云南运来的粉牡丹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院里盛开得娇艳欲滴,一群“护花义工”相聚在这里,包括华人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总制作人白先勇,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等,这次相聚为的是宣布北京大学昆曲传承新五年计划(20...
查看更多
论坛
古村落,重要的文化空间 江西吉安渼陂村的古街巷。       邱春林 摄江西吉安富田镇的“喊船”送神仪式。     邱春林 摄       经济技术全球化的到来,令新生事物从城市向乡间强劲渗透,几乎无人还能从容选择慢节奏的生活。这十几二十年里,那些散布在大江南北的乡间村落,似乎不再产生梦想和激情,年轻人去往他乡,原本生气勃勃的乡村空了、老了,只有偶然闯入的游客会为它驻足流连。     具有漫长农耕文明史的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化发育得最充分的国家之一,古村落...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保护传承仍不乐观 如何不再“非常遗憾”  “徐州香包”传承人井秋红在联展现场制作香包。  秦晴 摄    一场热闹的展览之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仍不容乐观。缺人才、缺经费、缺创新……这些存在已久的问题依旧困扰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很多人都在想办法、出主意:非遗走进课堂、提高补贴经费、提供免税等优惠政策……所有的努力,无非是想让非遗不再“非常遗憾”。但是,要真正实现活态保护与传承,还需要长期的工作。   3月27日,云南昆明官渡古镇,历时6天的首...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王文章委员:应对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实行抢救性保护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宝,其中既包括众多的汉族戏曲剧种,也包括绚烂多彩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正在召开的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提交了《关于对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实行抢救性保护的提案》,呼吁各界共同关注我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生存和发展。     据王文章委员调研统计,我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有不到20个,其中藏戏、壮剧等因地域艺术特色的不同,又被细分为以不同地域称谓...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