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各地风采
今年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2006年起,浙江省连续13年精心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社会公众更广泛了解、保护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化遗产保护良好社会氛围,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遗产日前后浙江省将围绕“文旅融合 浙江实践”和“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在全省...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今年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2006年起,浙江省连续13年精心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社会公众更广泛了解、保护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化遗产保护良好社会氛围,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遗产日前后浙江省将围绕“文旅融合 浙江实践”和“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在全省...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2019年6月8日,是国务院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2006年起,浙江省连续13年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的有关部署和要求,将于6月6日在杭州市举办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主场城市(杭州)系列活动开幕式暨“诗画浙江·美好家园”浙江诗路文化带文化遗产主题展演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有一场关于“时间的赛跑”,每一天都在辽沈大地默默发生。 我们听不见发令枪响,似乎也看不到终点与尽头,漫漫路途上,唯有用“钝感”、“笨拙”、“汗水”、“泪珠”,去忘我践行,不辱使命。 是的,这是辽宁非遗人的使命。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于2005年全面实施,至2015年非遗保护十年之际,文化部(现为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自那时起,辽宁全面启动抢救性记录...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广大民众的精神家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综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作为一种全新的内容形态,短视频以更低门槛的艺术创作加上社交分享属性,成为了传播...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制图:沈亦伶 穿越浩瀚历史长河,中华大地上,留存至今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可观。如何传承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现代科技提供保护新方案,让非遗传下去,让文化火起来。 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仪式“撒叶儿嗬”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土家族人的文化骄傲。但近年来,年轻人陆续从家族繁衍的山寨走向城市,愿意去了解这种歌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长阳非遗保护中心...
查看更多
论坛
国家级非遗浙江长兴百叶龙 国家级非遗奉化布龙(陈亮亮摄) 湖州市级非遗李家巷鸳鸯龙 “龙舞”可以说是中国民间形式最独特、形象最鲜明、舞势最磅礴的一种广场性民间舞。流传两千多年来,它已经遍布广大的汉族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仅龙形多样、套路丰富,而且承载着种种美好的寓意并成为中国民间舞蹈的代表。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的创新发展是其传承的重要一环。如何创新发...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迪庆州纳西东巴习俗礼仪传承人和树昆现场书写东巴文(摄影:杨国勤) 为进一步积极探索“非遗+旅游”新思路,更好地记录、展示和宣传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成果,日前,“光影非遗·留驻乡愁”迪庆非遗摄影展正在云南省图书馆火热展出,该活动从4月26日持续至5月12日。 此次摄影展由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文化馆、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展出了迪庆摄影家、摄...
查看更多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新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32期:2019年4月1日—4月14日 本期信息一览: ▲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甘肃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 上海公布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香...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作为新话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体现了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文化保护理念,后来这一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收,才提出“非遗”这一新话语。“非遗”话语在2001年引入中国后,对非遗话语有一个认知与知识生产过程。非遗话语在中国的文化实践可分为三种话语类型,分别为非遗行政话语、非遗文化话语、非遗产业话语。在三种话语类型中,行政话语是中国非遗保护的主导话语模式,而文化话语既为民俗学发展提供全球化视野,也揭示了当下以传承人为代表的民众话语的失...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