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9-09 星期二 农历七月十八 白露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705)
机构
(0)
政策
(30)
资讯
(417)
清单
(93)
资源
(48)
学术
(112)
百科
(0)
其他
(5)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卓舞(琼结久河卓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琼结久河卓舞流传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久河村,是在重要庆典和重大民俗活动中用来激励士气、渲染气氛、指挥协调、助舞伴唱的一种热情奔放的
传统舞蹈
。该遗产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载,8世纪在桑耶寺的竣工典礼上,就曾表演过琼结久河卓舞。 琼结久河卓舞表演者分阿热(领舞者)和卓巴(鼓手)两类,一般有8名阿热和若干名卓巴。阿热不带腰鼓;卓巴击鼓,按鼓点节奏起舞,同时甩动长辫随鼓点和舞蹈动作把辫子甩成“∞”形以及“○”形等。琼结久河卓舞中卓巴和阿热跳的果谐及谐钦...
查看更多
傈僳族阿尺木刮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 维西历史上交通闭塞,傈僳族少与外界往来,生产方式基本处于半农半牧阶段。山羊是家家必养的牲畜,羊与维西傈僳人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阿尺木刮”亦与山羊有关,是维西傈僳人传统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生动表现。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饰十分独...
查看更多
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是瑶族人民喜爱的
传统舞蹈
,是其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文化结晶,蕴藏着白裤瑶历史、文化、民俗、宗教信仰等诸多内涵。白裤瑶是瑶族的支系,属寨居民族。因男子都穿着长刚过膝的白裤,被称为“白裤瑶”。该遗产项目主要流布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部分流布于车河镇、城关镇和芒场镇,荔波县瑶山乡及河池市侧岭乡亦有少量流布。 “勤泽格拉”是白裤瑶语的译音,意思为“打老猴”。因以铜鼓伴奏又通称“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源自白裤瑶葬礼习俗,属于葬礼...
查看更多
朝鲜族农乐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铁岭市 农乐舞是朝鲜族
传统舞蹈
之一,在朝鲜族民间广泛流传。辽宁省北部的铁岭市是多民族聚居区,朝鲜族人口达到23434人。在铁岭及周边出土的墓葬中发现的5世纪前后的壁画中,形象描绘了朝鲜族先民欢快舞蹈的场景。 铁岭朝鲜族农乐舞源于祭祀性活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自娱性舞蹈,现流传在铁岭一带的朝鲜族中,每逢喜庆之日都要进行表演。铁岭朝鲜族农乐舞是一种大型综合性舞蹈,由假面舞、小鼓舞、长鼓舞、象帽舞等组成,全...
查看更多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
传统舞蹈
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
查看更多
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本溪市 “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
传统舞蹈
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农乐舞...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芦笙舞(苗语称为“惹捱德亘”)是用芦笙为伴奏、自吹自舞的
传统舞蹈
。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普安县龙吟镇、白沙乡“蒙洒”苗人(苗族川滇黔方言区中的一支苗族)世居村寨的苗族芦笙舞,是一种依存丧祭仪式的传统祭祀性舞蹈。其流布区域位于普安县的北部,属于北盘江南岸地区。 “蒙洒”苗人在黔西北约有十余万人,主要居住在北盘江流域的群山中,以其妇女头饰有一如弯月的木梳,并歪插于发髻之上,故被称为“歪梳苗”。据贵州省《普安县志》记载,“蒙洒”苗人明末迁至普安。明人倪略《南昭野史...
查看更多
羌姆(林芝米纳羌姆)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米纳羌姆”即俗人跳的羌姆,是人们为了驱魔镇邪、庆祝丰收、祈祷风调雨顺的一种民俗仪式,是西藏
传统舞蹈
形式之一。每逢藏历二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春播完)和八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丰收完),西藏林芝地区群众就聚在一起,通过举行米纳羌姆活动来祈祷和祝福。该遗产项目主要流传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林芝县米瑞乡、林芝镇一带,集中流布区为林芝县林芝镇尼池村、卡斯木村,米瑞乡吉定村、嘎沙村,主要通过师带徒方式传承。 林芝米纳羌姆首先要进行“萨加屯羌姆”,即开场净地舞蹈。演员...
查看更多
羌姆(江洛德庆曲林寺尼姑羌姆)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江洛德庆曲林寺尼姑羌姆主要流布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往东近100公里处的年木乡境内。尼姑羌姆是指在鼓乐伴奏下表演的宗教舞蹈。其表演者以寺庙尼姑为主,表演蕴意为祈福、寺院驱鬼、圆光占卜仪式等,表演时间仅有1天。表演时每个节目均分6组出场,共有24人表演,每组4至16人,共有6个表演段。 江洛德庆曲林寺尼姑羌姆表演风格别具一格,表演者必须掌握“羌姆益”(舞蹈书籍)的“嘎尔、替、央”即舞、画、音乐三艺。“舞”谓穿戴舞衣面具跳羌姆,“画”谓绘制坛场,“音乐”要求举腔...
查看更多
热巴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热巴舞是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表演的
传统舞蹈
形式,是以铃鼓为主,融说唱、歌舞、杂技、气功、滑稽小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主要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塔城镇、德钦县云岭乡、香格里拉县五境乡、上江乡和金江镇等地。 “热巴”意为长发、粘着的发辫。用毛发编织成网穗服饰,即热巴艺人系在腰间的黑白两色牦牛毛编织成缨络的网穗。迪庆民间称热巴舞为“跳热巴”“跳勒巴”“铃鼓舞”,因所属地域和传承人专长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流派。迪庆热巴舞的内容除了以娱人为主的斯农热巴,还...
查看更多
1
49
50
51
52
53
7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