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初四   大暑 大暑
搜索
其他新闻
  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成果在京发布       本网讯 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成果12月30日在北京发布,这次普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行业情况调查,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行业发展成果的一次真实记录。     2006年9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及有关文件精神...
查看更多
论坛
 2008年国内期刊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目录 两腔三调:荡里姚摊仪式音乐唱腔的原生分类概念及其文化内涵解析孟凡玉《中国音乐学》2008-1畲族仪式音乐与盘瑶仪式音乐文化之比较蓝雪霏《中国音乐学》2008-1山东鼓吹乐的流派及其划分魏占河《中国音乐学》2008-1湘西“熟苗区”  傩腔与世俗音乐的整合唐志明《中国音乐学》2008-1富裕的贫困―浅析山西省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邱怀生《中国音乐学》2008-1南侗“嘎老”名实考――兼论侗族大歌一次的多重内涵杨晓...
查看更多
论坛
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马 宁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也逐步系统化和正规化,出版了一批专著和文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有效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学术界对我国一些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进行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笔者根据自己对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撰写此文,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同仁能够关注我...
查看更多
论坛
档案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初探李昂  史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遗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在沪举办    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今天在上海开班。来自全国各地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传统音乐研究的180余名专业人员出席开班仪式,并参加为期五天的学习培训。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深入,科学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根据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研究,实施整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寿山石雕的文化溯源   梅花扇面 陈达(现代) 罗汉 杨玉璇(清代) 花鸟薄意 林清卿(清末民初)       两年前的两件事,对眼下的寿山石热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2006年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寿山石雕被列入其中。8天后,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每晚黄金...
查看更多
论坛
昆曲研究者张卫东: 究竟给后人留什么样的昆曲   张卫东先生与主持人在访谈室现场     主持人:各位搜狐的网友,下午好!这里是搜狐文化客厅的访谈间,我是主持人李昶伟。我们今天非常有幸的邀请到了北方昆曲剧院优秀的老生演员、昆曲研究学者张卫东先生做客搜狐,张先生,欢迎您的到来。   张卫东:不敢当,我本身还是舞台上的演员,在北方昆曲剧院唱昆曲。因为我...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象山召开 黄坤明、周和平、乌丙安(前排右到左)在观看非遗普查影像资料   11月20日晚,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剧院内人气旺盛,犹如天籁的唐宋青瓷乐器演绎的慈溪《越•瓷风》,欢腾热烈的舟山锣鼓《沸腾的渔港》,气势恢弘的民间舞蹈《象山渔鼓》,幽默流畅的绍兴莲花落《救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余杭滚灯》、《奉化布龙》、宁海平调《耍牙》等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节目在此精彩呈现,特色浓郁的演出得到了前来参加全国非物质...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培训班暨经验交流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     本网讯 2008年11月25日至29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北省宜昌市文化局承办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培训班暨经验交流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约150人参加这次培训活动。文化部社会文化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屈盛瑞,中国艺...
查看更多
论坛
古代民间故事的魅力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祁连休    记者:去年,您撰写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民间文学界得到好评。请您谈谈有关方面的情况。     祁连休:我对中国民间故事类型有较多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编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的节译本(1985年)和全译本(1986年)相继出版后,丁先生多次来华作学术报告并与中国学者座谈,引起了我和学界同...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