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谋求城市化与非遗保护的共生发吴安新 邓江凌    陶瓷台灯等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进入现代家庭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乡土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没有乡土社会这块“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失去生存的依靠和发展的空间,极易丧失自我,成为历史的遗迹。随着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社会必然要向市民社会转化,“有农业无农村,有社区无农民”将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前景,这种貌似合理的变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其实是重大的挤压,甚至可以说,农村城市化在某种意义上抽走...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进校园”:活体传承的创举陈朝霞     上林湖的传说、粉塑、工艺竹编、箍桶技艺、犴舞、蛟川走书、木偶摔跤、水火流星……这些名词让很多人感到陌生,这些植根在宁波土地上的民间文学、手工技艺、曲艺、民间舞蹈、传统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仿佛一段久远的记忆,与现代都市生活相隔遥远。然而,在宁波许多中小学校校园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它们所吸引,正在关注、学习、传承这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切,要归功于宁波市文化部门推出的“非遗进校园”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让非遗在守望传承中绽放  守望传承,薪火相传。获得“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的60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对传统手艺和技艺传承发展事业的热爱与付出,浇灌出中华文明百花园中争奇斗艳的非遗奇葩。本版特遴选推出一组文章,讲述获得“薪传奖”的文化守望建设者们的感人故事,以进一步引起社会对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关注与支持。  王治升:传递羌族文化密码  释比因通晓羌族宗教典籍、法事技艺、天文知识、医药知识等而成为族内最有地位的人。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祭山...
查看更多
论坛
萨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张洪江    长白山是世界萨满文化发源地的母源地之一,吉林省具有世界上保留相对完整、内容比较丰富的萨满文化遗存,是世界萨满文化研究的活化石。目前,萨满文化已经处在濒临灭亡的边缘,如何抢救、挖掘和传承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要想把这些萨满文化遗存更好地保留和传承下去,并展示给世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和旅游经济结合起来。  萨满文化展示的内容  萨满文化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这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将其挖掘、抢救出来,并通过旅游形...
查看更多
论坛
原生态剪纸如何进入大都市?陆斯嘉    上海的海派剪纸发展至今走过近半个世纪之路,诞生了王子淦、林曦明两位剪纸代表性人物。曾师从这两位先生的李守白目前仍从事剪纸艺术,他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采访时表示:“民间文化在大都市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原生态的剪纸直接带到大城市来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定要经过提炼。”  剪纸,作为民间文化的一支已有1500多年历史,剪纸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曾给村舍中“剪花娘子”的心灵带来很大的慰藉。  民国初期,伴随民俗学在中国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传承陷入尴尬老艺人惶恐:百年之后何来传人? 严柳晴    最近,罗店彩灯传承人朱玲宝将多年的制作经验集结成册,编撰了一本读物,名叫《罗店彩灯》,装帧简单,也没有正规出版,只在罗店镇的中小学校小规模发放。老先生道出初衷:如果百年之后无传人,这本读物就是罗店彩灯留存于世的最后纪念。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如今都活跃于世:黄杨木雕的传承人陈华明最近在长桥街道开班授课,江南丝竹的传承人阮弘在校园中组建乐团。这些民间艺人的心地坦诚:如果有年轻人愿承此业,愿无保留教...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何走出逐利怪圈    对话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胡文臻   《法制日报》记者  余 飞    对话动机  两年前的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这被视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座里程碑。如今,两年过去,我国非遗保护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臻,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此前,他的团队曾对一些地区的非遗保护工作进行调研。    对话  “浙...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我国非遗跨入立体化传承时代? 孩子们参与制作脸谱。卢旭 摄非遗传承人展示制陶技艺。陈曦 摄《格萨尔》说唱艺人表演。卢旭 摄观众参观唐卡展览。陈曦 摄传承人吴元新在中央美院讲授蓝印花布染色技艺(资料图)弓箭技艺传承人向外国游客展示技艺。陈曦 摄   图案明快的蓝印花布、色彩绚烂的布艺扎染、造型各异的纸制艺术品……日前,在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进校园”课程的结业展览上,一系列出自中央美院学生之手的创意作品令人惊叹。从一件件充满奇思妙想的精美佳作中,不难感受,这...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之路放生民间"活"保护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民族之神,文以铸之。”文化遗产关系人们的情感记忆、精神感悟和历史认知,它不仅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也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文化遗产大多是“不可再生资源”,它和健康的空气、水一样需要精心保护。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广东,一股文化遗产保护内在驱动力由内而外、由弱而强逐渐勃发。为保护南粤大地散落的文化遗产,从政府到社会再到民间,正尝试合力处理好“新与旧”“去与留”“快与慢”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矛盾...
查看更多
论坛
谈西北丝绸之路的非遗保护   南宇  杨永春     非遗在变化冲击中境况堪忧   古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全长七千多公里,在中国有近四千公里。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开向世界的窗口,在这条道路上,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丝绸之路在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