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18   星期五   农历六月廿四   
搜索
其他新闻
王文章谈非遗保护: 生产性保护最重要 立法是根本     日前,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留住手工技艺――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论坛”上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濒危性及其不可再生性,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传承中延续,在发展中保护,其中“生产性保护”非常重要。     王文章指出,我国的非遗保护到今天已进行了近10年...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首届中国剪纸艺术节将于8月在河北蔚县举行    首届中国剪纸艺术节暨第十届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奖(剪纸类)评奖活动新闻发布会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据介绍,“首届中国剪纸艺术节”将于8月1日至3日在河北蔚县举行。    此次艺术节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联、河北省文化厅、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六部门联合主办,由河北蔚县县委、县政府具体承办。    总体活动期为2010年7月至9月,历时三个月。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剪纸艺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巧夺天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 (二)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非遗项目     “法在人,故必学;巧在己,故必悟。”     ――(元)王冕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让我们一起守望民俗――首届安徽民俗文化节成功举办的启示       “办节的形式可以唤起更多人对民俗文化的关注,为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打好基础。”谈起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不吝嘉许。   “这次文化节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民俗文化,展示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与冯骥才一样做出好评的,还有全国民俗文化协会名誉会长乌丙安以及众多民俗文化的专家学者。   由铜陵市人民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共同主办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得到一致好...
查看更多
论坛
民间技艺传承人谈如何将民俗文化植根铜陵    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已让民俗文化凝聚成铜陵文化的精品得以留存。但如何让民俗文化节继续办下去,如何让民俗文化植根铜陵并得以继承和弘扬,吸引全省、全国更多的传统民俗文化持续加盟,在全国形成影响力,已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的话题。     就此,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老先生指出,这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便是需取得前来参加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的民间技艺传承人...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陕西为逾1.5万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档案    新华网陕西频道4月1日电(记者杨一苗)记者从日前召开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上了解到,经过长达三年多的普查,陕西已为1522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了档案,并收集大量实物及影音资料。     2006年陕西开始进行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经过3年多的工作,基本摸清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种类、分布情况及传承脉络。据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介绍,这次普查共调查了民间艺人7万余人,普查到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河南淮阳上演洛阳非遗非遗丛书《正字戏》发行    粤政府与中大深度合作  广东省文化厅与中山大学《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18日在中山大学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将在5个专业领域深度合作,以提供更好更优的公共文化服务惠泽全省民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产业方面,双方将联合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专门人才和文化遗产产业开发与管理人才。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发挥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向省文化厅提供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面...
查看更多
论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周和平      简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各省(区、市)也都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4315项,一些市、县也建立了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个较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基本形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北京:非遗添彩 红火过年 北京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  中新网北京2月11日电 (潘怡婷)今天上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在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开幕。  该展览由北京市文化局举办,为期10天。近1000平方米的展场内,组织了景泰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四大类的38个国家级、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其传承人,其中包括1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名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涉及...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女书文化开发的前景       湖南江永女书自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体系被发现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女书作为一种生活语言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因为在中国如今的教育体系中,女性再也没有必要像祖辈们那样通过女书进行秘密沟通。对于女书,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首先要明确女书的深刻内涵,将女书作为一种丰富的民俗文化体系来传承;其次要赋权于创造了女书文化的女性,确立女性在女书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再次是让具有性别视角的女书研究者有机会参与女书文化保护工...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