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23   星期六   农历七月初一   
搜索
专题报道
韩国:不一样的端午节习俗    韩国江陵端午祭久负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人之多。江陵市使这一民间节日成为了它文化的标志,韩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了一种无形文化遗产,供人类享受;成为了外界认识韩国文化和江陵民情的一个窗口。    不同于中国的端午节俗江陵端午祭拜    江陵端午祭的确是东亚“汉字文化圈”有趣的文化现象。以节日习俗而言,端午节虽然发源地在中国,但是在长期的流传和国际交流中,它被中国周边的国家和民族所吸纳,所接受...
查看更多
瑶族服饰
2008.05.28
专题报道
瑶族服饰湖南常宁瑶族湖南隆回花瑶一    人类服装具体起源何时,恐怕难以准确考证,但是人类的童年从蒙昧时代进入早期文明,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衍变了生活方式,劳动成了主要的生存手段和过程,人类又在实践中掌握了耕织技能,于是服装在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衣、食、住、行”中排在了首位。劳动和生活的基本需求验证了服装最早源于使用功能。    瑶族自古就是一个热爱生活、有着丰富审美情趣的民族。古代一直就有盘瓠后人“好五色斑衣”的说法,丰富多样、绚丽多姿的瑶族服饰分有头饰、胸...
查看更多
论坛
 昆曲:行走在“小众”与大众之间    昆曲,如今已经不再简单地被理解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它甚至成为了一个时尚的符号。当“昆曲复兴”这种简单的口号或者判断过于浮泛的时候,我们也许更应该关注其背后各种复杂的问题。因此,今天我们请到两位嘉宾,和我们共同探讨当代昆曲发展中的问题。是为本期“聊斋”话题。  主持人:周劼人  嘉 宾:王安葵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黎 安 上海昆剧团青年演员  主持人:昆曲申遗成功已经近7年了,从7年的经历来看,申遗成功对于...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白诚仁:留住湖南民歌的根一哼唱起他采集的山歌、民歌,76岁高龄的白诚仁立刻兴致盎然,露出了孩子般天真的笑容陈 飞    摄年轻时的白诚仁下乡采风途中上个世纪60年代,白诚仁和同事在湖区采风《苗岭连北京》一直被人们传唱1978年,白诚仁(右二)和蒋慧鸣、何纪光采访民歌手戴福香    为什么  他创作的《洞庭鱼米香》《挑担茶叶上北京》《小背篓》让几代人传唱,而他却少有人知晓?  他虽已76岁高龄,却一次次奔波在湖南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山寨寨?  他说  “我取歌于...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礼泉弦板腔皮影难觅传人老艺人感叹无人愿学冯启章老人展示从清朝末年传承下来的皮影(记者:宁峰 摄)    65岁的弦板腔皮影老艺人冯启章很忙碌,昨天他刚从河南表演回到礼泉县的家中,“五一”又要去城隍庙会演出,可他一直有个心病,就是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传人来延续已流传数百年的弦板皮影技艺。    签手难当    冯启章名片上的头衔是签手。他说,自己是弦板腔皮影第六代传人,已经演了30多年。礼泉弦板腔皮影与渭南华县皮影有很大不同。华县皮影戏签手只表演,不唱,而礼泉皮...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山西平遥推光漆器推向何方?  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漆器之一,它以大漆(天然生漆)为料,用描金彩绘及人工手掌推光的独特工艺著称于世。漆面光洁,映影如镜,有耐潮耐热、耐酸碱、耐老化等特点。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于2006年5月20日由国务院正式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继平遥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平遥县又一个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然而,就是如此让我省为之骄傲的推光漆器,现在却不知该推向何方?分散经营、无序竞争、后继无人以及要艺术还是要商品?是坚...
查看更多
剪纸艺术
2008.04.08
专题报道
剪纸艺术 山西民间剪纸:姥爷送外孙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归纳前人的经验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线线相连与线线...
查看更多
人物
泥巴在手 捏嘛像嘛:一个家族五代人的艺术传承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这说的是清朝道光年间在天津把泥人捏成传奇的民间艺人张明山,津门百姓赞叹他手艺精妙,“捏嘛像嘛”,在1844年张明山18岁时,喊出了这么一个响亮的名号。     过了164年之后,在雪后初霁的北京城,记者见到了“泥人张”第四代传人、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錩。     红毛衣,牛仔裤,一头乌发,说话斯文,笑容规...
查看更多
论坛
 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方李莉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公约》是这样表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各相关的工具、食物、手工艺品和文化空间;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这一界定在...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文化传承 根扎乡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参观记         6月8日至18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中国木版年画展”、“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展”、“中国皮影艺术展”、“中国木偶艺术展”、“中国传统染织技艺展”等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隆重举行。展览采用展版、实物、现场制作表演等展示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成果,向老人、儿童和团体观众免费开...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