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01 星期二 农历六月初七 夏至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297)
机构
(0)
政策
(5)
资讯
(180)
清单
(46)
资源
(9)
学术
(47)
百科
(0)
其他
(1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川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
川剧
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
查看更多
川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
川剧
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
查看更多
青阳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湖口县 青阳腔形成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因青阳属池州府,故又称池州调或徽池雅调。目前主要存在于安徽省青阳县及江西省湖口县等少部分地区。明代嘉靖年间,弋阳腔流入青阳地区,与当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青阳腔。这一新起的声腔突破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发展了“滚调”,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将我国戏曲声腔的演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历史上曾出现过《词...
查看更多
青阳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青阳县 青阳腔形成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因青阳属池州府,故又称池州调或徽池雅调。目前主要存在于安徽省青阳县及江西省湖口县等少部分地区。明代嘉靖年间,弋阳腔流入青阳地区,与当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青阳腔。这一新起的声腔突破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发展了“滚调”,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将我国戏曲声腔的演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历史上曾出现过《词...
查看更多
龙舞(泸州雨坛彩龙)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泸县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
查看更多
聊斋俚曲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淄博市 聊斋俚曲的流传地区主要在山东省淄博市,蒲氏家族及后人是其主要传承者。聊斋俚曲是清初大文学家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学体裁,因蒲松龄的斋名为“聊斋”,故称“聊斋俚曲”,也有人称“蒲松龄俚曲”。 淄川是明清俗曲重要流布地区之一。蒲松龄坐馆三十余年的西铺毕家是豪门贵族,一直就有编写演唱俚曲的传统,这给蒲松龄编写俚曲故事准备了极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蒲松龄集一生之阅历...
查看更多
陈巧茹:这一生注定与
川剧
痴缠
2018.12.11
人物
陈巧茹剧装 1979年,初中一年级的陈巧茹考进四川省叙永县
川剧
团,正式成为一名娃娃班的学员。如今,陈巧茹常常回忆起自己的
川剧
之路。当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自己的名字能在
川剧
界熠熠生辉。 陈巧茹本名陈巧缘,1967年出生在四川省叙永县。因为父母皆为叙永县
川剧
院演员,陈巧茹从小耳濡目染,与
川剧
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
查看更多
樊德然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4年7月生,2015年8月去世,四川省简阳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糖塑(成都糖画)代表性传承人。师从鹤峰糖画艺人谢青云,学艺三年。随师在简阳一带卖艺,多跟随
川剧
戏班流动,因此倒(铸)
川剧
人物是其特长。抗战后,流落成都,定居卖艺。所做糖画以“板板货”“填装货”及戏剧人物见长,能准确表现对象的形与神。塑造手法稳重沉着,造型以块面为主,稳定的块面和流畅的线条结合巧妙、相映成趣。代表作有《水漫金山》《凤仪亭》《战长沙》等。1949年前收...
查看更多
叶吉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5年10月生,重庆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扬琴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1958年进入重庆市曲艺团,1960年师从李德元学习四川扬琴。潜心钻研川渝两地扬琴名家唱腔,借鉴京剧、豫剧、
川剧
、黄梅戏等剧种精髓,一人可多角色变声演唱,男腔刚,女腔柔,表演细腻、声情并茂,丰富了四川扬琴的花腔演唱技巧,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2002年,参演的《雾都明灯》获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2007年,参演的《月光下的水仙》获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
查看更多
田桂兰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1年2月生,山西省汾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岁考入太原市人民晋剧团训练班,师从郭双喜(艺名水仙花),专攻花旦。16岁转入太原市戏曲学校深造。1959年调入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后又拜
川剧
名角阳友鹤、京剧大师尚小云为师,还接受过晋剧、汉剧、京剧、蒲剧名家亲传。擅长吸收各家所长,戏路宽广,尤以做工见长,在唱腔方面对晋剧“二音”唱法作出许多创造性的突破和运用。代表作有《打...
查看更多
1
15
16
17
18
19
3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