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7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廿四   
搜索
论坛
 谋求城市化与非遗保护的共生发吴安新 邓江凌    陶瓷台灯等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进入现代家庭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乡土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没有乡土社会这块“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失去生存的依靠和发展的空间,极易丧失自我,成为历史的遗迹。随着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社会必然要向市民社会转化,“有农业无农村,有社区无农民”将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前景,这种貌似合理的变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其实是重大的挤压,甚至可以说,农村城市化在某种意义上抽走...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申报:有东西才申报,没有不要去造    在全国政协文艺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一言不发,始终坐在一边听发言、做笔记,他所关注的是事关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重大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王文章从文化部艺术局研究室出道,曾在文化部戏剧处、艺术管理处、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任职。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方面,他经验老道。   王文章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回应了此前学界关注的非遗申报...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让昆曲“牡丹花”开得更持久 ——北大昆曲传承新五年计划启动         2013年3月22日下午,从云南运来的粉牡丹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院里盛开得娇艳欲滴,一群“护花义工”相聚在这里,包括华人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总制作人白先勇,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等,这次相聚为的是宣布北京大学昆曲传承新五年计划(20...
查看更多
论坛
 警惕非遗保护中重“器”轻“道”的倾向        当前,世界范围内非遗保护日益兴盛,从立法、普查到建立代表作和传承人名录,再到各种形式的展演、展示、展销、讲座、培训、论坛,本世纪初兴起的非遗保护,连同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启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遗产时代”,也给非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如中国、日本、韩国、法国、俄罗斯等,非遗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空前重视,被视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和民族文...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二十年,两岸再赴昆曲之约  上海昆剧团演员亮相台北      20年前,上海昆剧团首度访台,燃起台湾“昆剧热”的第一把火;20年后,上海昆剧团全团近百人,携4部首度赴台演出的大戏和3台经典折子戏,再次登上台北戏剧院的舞台——     受上海市文广局委托,上海文化联谊会联合台湾环境文创,组织上海昆剧团于1月29日至2月3日在台北戏剧院举行“欢乐春节——庆贺上海昆剧团赴台演出20周年特别活动”。     1992年,上海昆剧团首度访台,燃起了台湾“昆剧热”的第...
查看更多
论坛
 “皇冠”下的民间信仰        作为中国信仰核心元素之一的民间信仰,在改革开放以来,其被渐次剥去或是自然抖落覆于自身之上的“污名”之后,慢慢地又回到了文化建设的视野,蓬蓬然复兴于乡间社会。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大大小小的民间信仰入选各级非遗名录,其浩大之势,一日胜似一日。     其实,民间信仰作为草根文化的载体之一,在现代化进程中历尽了坎坷。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历史时期,民间信仰被激情澎湃的民众视为封建迷信、传统糟粕,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不过世易时移,每每...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传统节日文化论坛”在京举行   本网讯 在2013癸巳蛇年春节假期刚过、另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元宵节即将到来之际,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传统节日文化论坛” 2月21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高显莉,副院长吕品田及国内在传统节日文化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著名专家、学者和有关媒体代表等共五十余人参加了此次论...
查看更多
论坛
防止非遗“变味” 分类保护势在必行 刘庆芳   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务院已批准公布了三批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国大部分地、县也公布了本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政府部门和项目保护单位积极采取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及时抢救和保护了一批濒危的非遗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遗憾的是仍有一些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萎缩与消亡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的紧迫性,决定了我们的非遗工作重点必须从...
查看更多
论坛
当代文化视野下“非遗”资源的精神价值探讨 齐勇 李谦 苏道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①,它是人类创造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人类社会进步历史上的文脉的承载见证,是各民族悠久历史基因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饱含着丰富民族文化信息含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也会有所改变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代文化视野下,有以下体现:  一、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与“非遗”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保护非遗”不能成为敛财招牌     “重申报、轻保护”,这一问题在非遗领域积累多年,却迟迟得不到纠正。在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看来,背后的根源是,不少人认为,“申遗”与经济利益关系密切,由此打着“保护非遗”的招牌敛聚钱财也就顺理成章。  康保成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发布会上做上述表示的。该报告汇聚了国内非遗各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对当前我国非遗领域的问题和成绩都给予了深切关注。康保成也是主要作者之...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