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4   星期四   农历闰六月廿一   
搜索
其他新闻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文化部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12月23日至27日,文化部督查组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检查。督查组一行听取了湖北省文化厅关于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汇报,查看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资料档案、电子资料库和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召开了部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举办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并深入长阳县、秭县、宜昌市等地考察。    督查组充分肯定了湖北省所取得的成绩,认为湖北的非物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流传千年不绝 独特的“央移”记谱法  2009年12月27日晚,流传千年不绝的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展示――来自四川阿坝州壤塘县藏哇寺的32位高僧,以吹奏、敲打、唱念、舞蹈、赞偈、手印、供养等多种形式,完成了由恭迎、沐浴、皈依、礼赞、和乐构成的完整的梵乐套曲。整个展示古朴庄严,乐声清澈流畅,堪称“千年不断的活态传承,佛法智慧与慈悲的绽放,雪域高原的原生态艺术”。此前,这个古乐展示团应中华文化促...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遗”:开花还需土壤沃       年终岁末,记者来到运河之乡山东枣庄市的台儿庄,观看了一场运河花鼓戏,欢快、幽默、风趣、奔放的表演,融合了北方豪迈之气和南方婉约细腻,领略到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环顾整个戏场,观看者多是白发老人,年青人寥寥无几。戏迷张春生老先生感叹:“我是看着花鼓戏长大的,我们老了,花鼓戏也老了,当年‘万人空巷 "的盛景难以再现!”     在鲁南,柳琴、梆子、茂腔、快书、吹鼓乐、灯戏……这些“非遗”几乎都遭遇到同运河花鼓同样的命运。“非...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开花还需土壤沃   年终岁末,记者来到运河之乡山东枣庄市的台儿庄,观看了一场运河花鼓戏,欢快、幽默、风趣、奔放的表演,融合了北方豪迈之气和南方婉约细腻,领略到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环顾整个戏场,观看者多是白发老人,年青人寥寥无几。戏迷张春生老先生感叹:“我是看着花鼓戏长大的,我们老了,花鼓戏也老了,当年‘万人空巷"的盛景难以再现!”   在鲁南,柳琴、梆子、茂腔、快书、吹鼓乐、灯戏……这些“非遗”几乎都遭遇到同运河花鼓同样的命运。“非遗”到底“病...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莫让庐剧等“非遗”困惑中迷失   谈起6年来为自己编写的庐剧剧本寻求公演经费的经历,74岁的李光林脱口说出了三个死:累死、急死、烦死。6年中,小到街道社区的文化站,大到市区的文化局,他跑了40多遍,全都无功而返。有关人士认为,由于人才流失严重,列入我省首批“非遗”名单的庐剧在传承、创新方面面临巨大困难。  庐剧,旧称“倒七戏”,是我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清末以来,流行于我省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并逐渐形成了3个流派。2006年5月20日,庐剧经国...
查看更多
论坛
 刘魁立先生访谈录   刘魁立 施爱东       刘魁立,祖籍河北静海,1934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小镇昂昂溪。1961年从莫斯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得俄罗斯语言文学副博士学位,1997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证书。1960年代以及1980年代至今,在中国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多次进行民俗学及民间文学的考察活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民间文艺学、民族文学和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尤其着力于民间叙事的理论研究和欧洲民俗学史的研究。近年来则把部分精力放在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访谈
      刘魁立,祖籍河北静海,1934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小镇昂昂溪。1961年从莫斯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得俄罗斯语言文学副博士学位,1997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证书。1960年代以及1980年代至今,在中国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多次进行民俗学及民间文学的考察活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民间文艺学、民族文学和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尤其着力于民间叙事的理论研究和欧洲民俗学史的研究。近年来则把部分精力放在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市场惨淡 后继乏人 转让经营权 木版年画路在何方?          临近岁末,关于年画的话题又多了起来。11月20日,天津美术学院举办“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展”和“岁时纪胜――中国民间年画艺术展”,展出了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杨家埠、四川绵竹等“年画四大家”,以及河北武强、云南大理、安徽徽州、西藏拉萨、台湾台南等地的年画。主办方希望借此展览使更多的人关注木版年画,珍视身边的传统文化。    另一则关于木版年画的消息,让人喜忧参半。在广东佛山,由于木...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粤港澳三地文化融合不断加快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五日电 (记者 应妮)中国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年来,内地与澳门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合作日益密切,粤港澳三地文化融合不断加快。  澳门回以来,内地与澳门的文化交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统计,年平均交流量达一百多项、二千多人次,二00九年更是达近二百项、五千人次。  赵少华表示,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三地文化融合不断加快。二00二年,粤港澳三地文化部门本着“资源共享、提高效率...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澳门回十年文化遗产保护:小城的文化足迹    古老的教堂建筑和西式炮台、中国沿海地区第一座欧式灯塔、中西风格结合的民居,这些都是“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大量游客由此感受澳门充满南欧风情,又不失中国传统的小城文化氛围。  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其间以相邻的广场和街道将20多处历史建筑连接在一起。它涵盖了大三巴牌坊、议事亭前地等澳门标志性的西式古建筑,也包括卢家大屋、哪吒庙、三街会馆等传统中式建筑。  “澳门文化遗产是中西文化的载体...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