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3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初十    大暑 大暑
搜索
人物
张鹤林:我愿做一个坚定的“秉烛者” 这些代表剧目的剧照是张鹤林和老伴的宝贝。张鹤林对石家庄丝弦的明天很有信心。张鹤林的老伴也曾是丝弦演员,只要得空,二人总会在自家小院切磋一把。张鹤林向记者展示当年他和恩师王永春同台演出时的珍贵照片。    “国宝”故事 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面对面      梨园世家、八岁学艺,他情洒丝弦舞台五十六载;传老戏、演新角,他从未停止过挑战自我。     辉煌黯淡、人来人往,他阅尽丝弦的起起落落却始终不离不弃;带队演出、信心满怀...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黄河号子申遗之后的保护之困:年轻人不愿意学 孟州黄河河务局职工在孟州黄河风景区表演黄河号子中的“土锇号子”黄河职工打着手锇练习喊唱抢险号子    2007年3月5日,黄河号子入选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其保护之路的开始。事实上,尽管剪纸、泥塑、雕刻、木偶、花鼓灯、黄河号子、原生态民歌演唱等相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存在空间却日渐狭窄。黄河号子第三代传人李富中...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循序渐进 合理利用  ――山东省“非遗”保护工作综述   山东省现有17市、140个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国家级名录27项,第二批国家级名录93项,第一批省级名录157项。   近年来,山东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近年来,山东省和各市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规划当中,并将“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效纳入文化建设考核奖惩内容。    山东省文化厅和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把非...
查看更多
论坛
 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互动 吕品田    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下,有着出口创汇优势的工艺美术为国家赢得了支持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的巨额外汇。在工业生产力尚且薄弱的岁月里,工艺美术以综合实用性和审美性的价值创造,为满足社会需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在宣传新中国的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现代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飞速发展,工艺美术的特殊经济地位也就此失落...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地震灾区“非遗”保护重在修复基础  汶川大地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触目惊心,使得本来就十分紧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雪上加霜。这同时极大地唤起人们对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特别是饱受大地震危害的羌族文化,更成为关注的热点。文化部和受灾省、市(州)、县各级职能部门以及相关机构都紧急行动起来,先后在北京和成都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议,四川省文化厅迅速组织专家制定了《四川省汶川地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恢复重建规划纲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浙江非遗亟待保护 2600余项濒危500余项消亡      “绝技不能成为‘绝唱""!”71岁的陈谊君是浙江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项目之一杭剧的代表性传承人,14岁开始学习杭剧,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眼下,他正在学习电脑打字,准备把关于杭剧的资料收集整理出来。作为杭州独有的地方戏,杭剧始于元明,至1968年,杭州杭剧团撤销,至今失传近40年。“希望杭剧能传承下去。”陈谊君老人说。    在不久前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
查看更多
羌族食俗
2008.07.08
专题报道
羌族食俗    羌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西部,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羌族的饮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是羌族物质文化生活的反映,羌族以米为主食,特色饮食别具风味,喜食咂酒,且爱吸自制兰花烟。     羌族玉食玉米、土豆,辅以小麦、青稞及荞麦。副食是蔬菜、豆类及肉食等。调味品有花椒、辣椒等。常见的吃法是玉米继内加菜。把青稞与小麦做成炒面。     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
查看更多
论坛
羌族:以“白石”崇拜为表征的多神信仰 邓宏烈 文/图   释比作法  释比图经 老释比  白石崇拜 释比作法时所用的保护神像  祭山还愿仪式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丰富的文化,早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已有许多关于羌人的记载。羌族没有像历史上许多古老民族那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始终绵延相传,至今仍较完整地保持着本民族所独有的风俗和文化。现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族是研究羌族社会历史和中国原始宗教的活标本。据第五次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1934,川西少数民族面孔  ――庄学本和他的西部人文探访历程 羌族少女  远望碉楼  羌民以人力犁地  绝壁下的小路  羌民共咂一罐酒带着三百元钱和两部相机开始川西之行  1933年12月,十三世达赖喇嘛在拉萨罗布林卡圆寂。次年1月,国民政府组织了致祭专使行署,准备入藏。此时,25岁的庄学本在南京的一家公司作小职员,因为爱好,他自学掌握了摄影和冲印技术。闻知国民政府即将派专使行署入藏,庄学本打算用工作4年积攒下来的三百元做旅费,并以《良友》、《中华》画报...
查看更多
论坛
在历史遗存中探寻羌族的起源和文化  张义军   在萝卜寨羌族羌年庆上,举行的“咂酒”开坛仪式。 资料图片    羌族,在中国文明史上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体系,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现有的文献看,羌的出现在商代中后期,但如果从更早的“史料”,即丰富的考古资料去追溯,便可看出,羌人及其文化系源于距今约5000年至3900年间新石器时代的渭河中上游地区,并向东西两个主要方向扩展。东方的羌人很早与黄帝部落和东夷诸族混合同化,扩展成为华夏族最重要...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