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4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一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54)
机构
(0)
政策
(5)
资讯
(214)
清单
(53)
资源
(18)
学术
(46)
百科
(0)
其他
(18)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徽州
漆器髹饰技艺
2018.12.14
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查看更多
徽州
竹雕
2018.12.14
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查看更多
徽州
三雕
2018.12.14
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查看更多
珠算(程大位珠算法)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明代经济高度繁荣,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珠算得到普遍推广,逐渐取代了以前通用的筹算。在此情势下,明人程大位编撰的《直指算法统宗》为珠算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明代以后,中国珠算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近年又逐渐流行于美洲。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珠算开始走向衰落,其计算功能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
查看更多
祭祖习俗(
徽州
祠祭)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州
祠祭是流传于
徽州
地区各宗族祭祀祖先的传统礼仪活动,主要分为族祭和房祭两种类型。族祭通常由族长主持,族长一般由族中年长、辈分高、儿孙繁衍且德高望重之人担任;房祭则由各房头的房长主祭。在
徽州
,宗族祠堂的祭祖活动时间多样,包括春祭、中元祭、秋祭、冬祭,以及先祖诞辰和忌日等祭祀。其中,春秋二祭和冬祭较为普遍且隆重。
徽州
祠祭严格遵循朱熹《家礼》的规定,要求参祭人员着装整齐、仪态庄重,严格遵守祠规。祠祭活动具有严谨的程式,礼生读祭文是其中重要环节,且祭文的写作有固...
查看更多
民间信俗(屯堡抬亭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屯堡抬亭子,亦称“抬汪公”“迎菩萨”,是每年正月为祭典汪公诞辰而举行的民俗活动,广泛盛行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的狗场屯、鸡场屯、鲍屯等众多屯堡村寨。由于农历正月正值新春之际,诸寨将祭祀活动与迎新春活动相结合,统称之为“迎春盛会”。 西秀区地处贵州省安顺市,不仅是安顺市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更是流传逾600年的屯堡文化的核心区域。举办抬亭子活动的村寨,均为典型的屯堡村寨。汪公信仰起源于唐代。汪公名汪华,安徽人氏。在隋末唐初天下大乱之时,他“坐镇一方,保...
查看更多
毛笔制作技艺(徽笔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笔,又名“汪伯立笔”“新安笔”,
徽州
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
徽州
(今安徽省黄山市)而得名。徽笔制作技艺是以精细选料、复杂工艺著称,制作出以“尖、齐、圆、健”四德闻名于世的徽笔的传统技艺,主要流布于安徽皖南一带,包括歙县、黟县、休宁、绩溪、祁门、婺源等地。 徽笔具有含墨量多、易开合、善控制墨液、宜书宜画的特点,并能充分体现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的效果。徽笔制作讲究选料上乘,制作精细。选料大致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笔头材料的选择,一个是笔杆材料的选择。笔头的选料有...
查看更多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
徽州
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主要类型,其传统营造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徽州
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
徽州
文化的典型表现,它在安徽省
徽州
地区世代相传,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徽州
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在营造中主要采用穿斗式的结构方式。发展到宋代,穿斗式与抬梁式融于一体,营造技艺有了较大的提高。明代
徽州
民居出现了内设天井的平面布局和三间五架的...
查看更多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
徽州
区 我国茶叶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西周祭祀的仪礼上已出现了用来佐饮的茶。古代茶称为“荼”,名见《诗经》。三国和西晋时代,江南饮茶已成习尚。唐代茶风大盛,玄宗在《开元文字音义》中将“荼”改为“茶”,其后还出现了陆羽的《茶经》。宋代以前,饮用的茶多为紧压茶,即将茶叶蒸后捣碎,制成团块状,饮时用水烹煮,有时还在茶中放入瓜仁、松子等干果。至清代改为沸水冲泡,相沿至今。绿茶是以高温杀青而未经氧化、发酵的...
查看更多
宣笔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宣城市 宣笔是毛笔的一种,因产于宣州而得名,它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性能在当代中国毛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宣笔的原产地宣州地处皖南山区,当地出产的野兔毛是制作宣笔的主要原料。唐代宣州以野兔紫毫制作毛笔,天宝二年(743)被列为贡品,宣州由此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名闻四海。宋代,宣笔制作技艺日臻完善,名工辈出,声誉日隆,制笔名家诸葛氏创制的无心散卓笔质量上乘,为世所重。宋末元初,战乱频仍,宣笔生产日渐式微,部分宣笔技...
查看更多
1
13
14
15
16
17
3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