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摘要】 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出版已有14个年头了。本书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其学术性和应用性已被学界公认。目前,该书有三个版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的学术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的教材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的教材(修订版)。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及党中央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想、新理念,围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形势、新要求,2019年再次修订了《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论坛
导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列为五大领域,为确认非遗的表现形态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分类框架。首先,非遗来自生活实践,并在遗产化进程中被切分、归类、标记和认定为遗产项目,出现在不同的领域或门类之中。但就文化现实而言,非遗的实例通常都涉及来自多个领域的遗产项目,并不以单一的表现形态自在自为。其次,领域与领域之间乃至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边界都是流动的,且往往因社区而异。同时,各领域之间还存在着相互重叠或彼此交叉的互涉关联,在传承和实践过程中相...
查看更多
要闻
守正创新 培育人才   深入认识非遗价值 激发造血能力 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表演艺术类项目后继人才培养经验交流活动在福建泉州举办 2020年11月19日,表演艺术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后继人才培养经验交流活动在福建泉州举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处长许浩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综合处副处长魏波出席活动并致辞。 2012年...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是全球化更加深度发展的时代,现代化和现代性进程也与日俱深。民间文化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转换,进入人类文化遗产的天地,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文化观念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出全民性接受全球化事实并汇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去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行动,获得了世界性声誉,也为国际社会贡献了非遗保护的独特智慧与经验。在破解非遗主客体身份纠缠的哲学悖论时,中国找到了打开难题的钥匙。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非遗...
查看更多
论坛
【作者简介】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西北民族研究》编委。 这里所说的“知识共享伙伴”,是指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时各相关主体或各“利益相关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用术语)在知识上形成的共享关系。而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地方性知识和分析性知识(借用阿兰·邓迪斯的概念术语)。“民族志立场”,则特指学者和文化保护工作者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时,应当具有的基本态...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叶尔羌汗国是我国新疆历史发展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的文化成果便是木卡姆艺术。对叶尔羌汗国的建立和发展进行简要论述,论述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艺术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着重探讨维吾尔木卡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期再现十二木卡姆的辉煌历史。   关键词:叶尔羌汗国;维吾尔;木卡姆 一、叶尔羌汗国概述 察合台后裔秃黑鲁贴木儿汗于公元1348年建立的蒙兀儿斯坦约存在了80年,到了公元1432...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非遗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六把马头琴开场齐奏《万马奔腾》,把全场观众带入辽阔的草原,节奏欢快、扬鞭奋蹄、风驰电掣。巴林右旗乌兰牧骑表演团队的这段非遗展演拉开了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活动的序幕,也寓意中国非遗事业万马奔腾、昂首奋进。十位年度人物一一揭晓,20位提名人物集体亮相,非遗十大年度事件压轴发布,浓缩了2019年中国非遗界的发展轨迹,也展示了中国非遗的最新实践。尽管揭晓活动已过去几天,但那些鲜活的非遗话题、被定格的精彩画面仍值得久久回味。 非遗是各族人民...
查看更多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新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49期:2019年12月16日—29日 本期信息一览: ▲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 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及2019“中国非遗十大年度事件”揭晓 ▲ 四川非遗亮相第...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沿着京沪线一路北上,上海功德林、五芳斋肉粽、金华火腿、德州扒鸡、驴肉火烧、王致和臭豆腐、北京烤鸭……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华美食,可是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宝贝;它们浓缩了一群人、一座城的饮食习惯,又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舌尖上的“非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是传统口头...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