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2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十九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曹县      曹县柳编技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曹县的倪集乡岳楼村、魏庄村、古营集镇。   曹县境内盛产杞柳,其柳条具有皮薄、柔韧、洁白、实心、着色力强等特点,因而为柳编技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长期以来,当地民众就地取材,家家户户以柳编为生。柳编艺人秉承“传男不传女”的祖训,父子相承,将柳编技艺传承至今。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决定了民众的传统生活方式。当地民众常利用自家种植的杞柳条,自己或请艺人编筐、编斗以满足家用...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博兴县      博兴柳编工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的麻大湖畔和锦秋街道。草柳编工艺在当地有着悠久历史,明清时期,草柳编工艺开始在锦秋等地的妇女之间流传,后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副业。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经过民间艺人的努力传承,草柳编产业从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草柳编工艺的原料主要是当地湿地生长的蒲草、苇草、毛草、玉米皮以及生长时间长达两年之久的冬麦秆,这些植物都具有纤维均匀、质地柔...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霍邱县      霍邱柳编主要分布于安徽省霍邱县临淮岗乡、临水镇、周集镇、城西湖乡、宋店乡、新店镇等地,是当地群众世代相承的民间艺术。霍邱县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淮河大堤内外有多处滩湾湖洼地,生长着不惧旱涝、取之不尽的杞柳以及芦苇、荻材等作物,是编制各种工艺品的主要原料。   据《霍邱县志》记载,当地柳编工艺起源很早,相传起源于周朝,到明、清时已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副业,柳编产品曾经远销江、浙、沪等省市,并出口到海外。在霍...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阜南县      黄岗柳编分布于安徽省阜南县黄岗镇及其周边地区,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副业,民间流传的俗语中亦有“编筐打篓,养家糊口”的说法。   黄岗及其周边地区河湖滩涂密布,杞柳喜湿易于生长,史载“淮蒙盛产水荆(即杞柳),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明正德《颍州志》)。清代初年,民间编织的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笸箩等产品样式大方,结实耐用,曾运往苏、浙等地商埠销售。近代以来,黄岗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都要举办庙会,庙...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固安县      固安柳编是河北省固安县民间工艺的主要门类之一。   有着悠久历史的固安柳编,相传起源于宋代。据《固安县志》载:宋代河南杞县知县调任固安,便把杞柳移植到固安,并带来柳编技师,把柳编工艺教给了当地人民。明代固安所出“柳器,屈柜柳所为,如升、斗、簸箕、栲栳之类”(明嘉靖《固安县志》)。   固安县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县域内多为两河冲积平原,北部为沙质蒙金地,树木繁多,杞柳遍野。明末清初,杞柳种植已发展到四万多...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柳编是以柳树等木本植物枝条为主要原材料的一项传统编结手工艺。远古时代柳编已在中国出现,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这一技艺得到很大的改进,逐渐发展成熟。柳编常用原料有沙柳、白柳、杞柳、季柳等,桑条、荆条等也可用作编织的材料。柳条剥皮后表面光滑,色泽新润,既柔软又坚韧,以此编成的制品质量稳定,经久耐用。柳编技法十分丰富,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形制编法各不相同,与编织技法配套的还有劈条、上链、布套等辅助工艺和漂白...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广宗县      柳编是以柳树等木本植物枝条为主要原材料的一项传统编结手工艺。远古时代柳编已在中国出现,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这一技艺得到很大的改进,逐渐发展成熟。柳编常用原料有沙柳、白柳、杞柳、季柳等,桑条、荆条等也可用作编织的材料。柳条剥皮后表面光滑,色泽新润,既柔软又坚韧,以此编成的制品质量稳定,经久耐用。柳编技法十分丰富,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形制编法各不相同,与编织技法配套的还有劈条、上链、布套等辅助工艺和漂白、染色、着色...
查看更多
潘同利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1年8月生,安徽省霍邱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编(霍邱柳编)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少年时期随当地编织艺人学习柳编。1976年入霍邱县临水镇柳编厂,后拜柳编老艺人郑德运、美术学院教授刘奕云为师,学习柳编工艺和美术设计。作品造型朴实自然,手感光滑圆润,编织结实紧密,是传统柳编的精品。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柳编制品的工艺水平,带领研发团队新创近万个品种。创立“华安达”霍邱柳编品牌,制品获得多项省级奖项。在编制、研...
查看更多
姜朝春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7年4月生,河北省广宗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编(广宗柳编)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父亲姜宗礼学习柳编技艺,1972年高中毕业后正式从事柳编业,1980年起掌握广宗柳编整套工序,并时常外出学习其他柳编制作工艺。从事柳编四十年来,不断吸收新型附加材料,改进柳编技艺工序,使柳编技艺得到长足发展。作品有簸箕、篮子、圆簸箩、方簸箩、盒子簸箩等。1998年成立广宗县柳编技艺研究会并任会长,将柳编技艺带进多所学校课堂,并出版有《姜朝春和柳编技...
查看更多
王文忠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2年4月生,安徽省阜南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编(黄岗柳编)代表性传承人。少年时酷爱编织,被柳编能手杨福永收为弟子。熟练掌握经编和拧编混合编传统技法,新创柳与苇席混制、柳草混制、柳木混制、蒲草混串等技法。材料使用多样化,所编制和开发的产品典雅、大气,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给人以返璞归真、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在工艺家具上,运用柳编技法开发了系列产品,被市场广泛认可。成立柳编企业,带领乡亲以柳编技艺致富,培养柳编技术人员...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