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16)
机构
(0)
政策
(1)
资讯
(34)
清单
(65)
资源
(4)
学术
(9)
百科
(0)
其他
(3)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黄龙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农安县 黄龙戏是东北特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流传于吉林省农安县及其周边地区。它以“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的音乐和“此地影”演化而来的民间小戏(当地俗称“唱玩意儿”或“半截影”、“地蹦影儿”)为基础,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
民间小调
等艺术手段,形成独立剧种。黄龙戏的雏形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因农安在辽、金时期称“黄龙府”,1959年据此正式将这个剧种定名为“黄龙戏...
查看更多
皮影戏(望奎县皮影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望奎县 黑龙江望奎从清代起成为海伦府辖地,这里集聚了大量的中原移民,其中尤以河北移民为多,因而使用冀东口语在当地极为广泛。18世纪末河北乐亭皮影艺人到望奎落脚演唱,由此开始,皮影戏一直在当地延续发展。20世纪50年代,望奎皮影戏一度走红,打出了黑龙江皮影戏“江北派”的大旗。至70年代,它已经成为望奎城镇乡村主要的艺术演出样式。 望奎皮影戏保留了冀东
民间小调
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大量吸收双城皮影戏的外调及杂牌子曲...
查看更多
彩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 彩调是清代北方的柳子戏流传到桂北以后与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地方剧种,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故民间又称之为“哪嗬嗨”或“咿嗬嗨”。彩调分布甚广,各地名称不一,如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区称“调子戏”、“采茶”、“哪嗬嗨”,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平乐、荔浦等地叫“山花灯”、“彩灯”、“采茶戏”,等等,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统一定名为...
查看更多
花朝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紫金县 花朝戏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明清以来,紫金县“神朝”乐舞深受乡民喜爱。后来神朝艺人为了取悦观众,常在仪式后以小曲演唱轶闻趣事。这种表演谐趣花俏,同虔诚肃穆的神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更为喜爱,称之为“花朝”。清末民初,艺人叶春林组织定长春班专门演出花朝,逐渐形成花朝戏。此时紫金县还有粤剧、采茶戏和汉调木偶戏演出,花朝戏艺人借鉴吸收这些剧种的剧目、曲牌小调和表演...
查看更多
秧歌戏(祁太秧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祁县 祁太秧歌是山西民间流传的一种地方小戏,它最初是耕作者在农事活动时传唱的一种
民间小调
,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明代正统年间,民间艺人口传的秧歌开始在晋中平原流行起来。到清代道光年间,祁县已有了“同乐社”、“祁太喜乐班”、“祁太德威社”等秧歌班社。其后艺人们又逐渐将舞蹈、武术和各种技艺融入秧歌中,发展出“地秧歌”和“过街秧歌”;并进一步借鉴吸收外地民间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使秧歌由街头演唱逐渐演变成拥有三百多个剧目的地...
查看更多
秧歌戏(祁太秧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太谷县 祁太秧歌是山西民间流传的一种地方小戏,它最初是耕作者在农事活动时传唱的一种
民间小调
,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明代正统年间,民间艺人口传的秧歌开始在晋中平原流行起来。到清代道光年间,祁县已有了“同乐社”、“祁太喜乐班”、“祁太德威社”等秧歌班社。其后艺人们又逐渐将舞蹈、武术和各种技艺融入秧歌中,发展出“地秧歌”和“过街秧歌”;并进一步借鉴吸收外地民间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使秧歌由街头演唱逐渐演变成拥有三百多个剧目的...
查看更多
秧歌戏(定州秧歌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定州市 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逐步形成戏曲形式。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以后,山西、河北、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 各地的秧歌戏多以兴起或...
查看更多
柳琴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临沂市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交接地区。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
民间小调
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而成;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柳琴戏唱腔音乐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其曲调包括“起板”、“导板”、“拉腔”、“射腔”、“叶里藏花”、“回龙调...
查看更多
柳琴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徐州市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交接地区。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
民间小调
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而成;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柳琴戏唱腔音乐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其曲调包括“起板”、“导板”、“拉腔”、“射腔”、“叶里藏花”、“回龙调...
查看更多
柳琴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枣庄市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
民间小调
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柳琴戏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共有本戏、折子戏180个,连台本戏41个,代表性剧目包括《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断双钉》、《小鳌山》、《雁...
查看更多
1
2
3
4
5
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