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16)
机构
(0)
政策
(1)
资讯
(34)
清单
(65)
资源
(4)
学术
(9)
百科
(0)
其他
(3)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阳戏(酉阳土家面具阳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酉阳土家面具阳戏是一种民间仪式戏剧,又名“脸壳戏”,广泛流传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及其周边地区。目前较为活跃的阳戏班社主要集中于酉阳铜鼓镇清泉村、铜西村、车坝村,小河镇小岗村、桃坡村,宜居乡沿峰村等地。 酉阳土家面具阳戏从傩愿戏派生而来,演员全部为男性,除旦角外,大都用白布包裹面部,斜戴木质面具,主要通过肢体语言和念唱对白塑造人物、演绎剧情。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独特的程式和套路,富有野趣,别具一格。演出内容主要是反映人伦物理、神话传说等劝人向善的故事...
查看更多
淮北梆子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形成于亳州地区的淮北梆子戏是安徽的传统地方剧种,当前主要流传于安徽亳州、淮北、宿州、阜阳、蚌埠、淮南以及豫东、鲁西南和苏北地区。 亳州淮北梆子戏的唱腔具有高昂、粗犷、奔放、活泼、婉转、感染力强的特点,有曲牌200多种。唱腔结构为板腔体,主要有“慢板”“二八”“流水”“飞板”四种板式。音乐与唱腔相对于宿州、阜阳等地有着较为鲜明突出的特征。亳州淮北梆子戏被称为“高梆”,因其“梆身”短于其他淮北梆子戏“梆身”3至5厘米,因此,击打出的声音较为亮脆,特色十分突出...
查看更多
木偶戏(闽西客家木偶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闽西客家木偶戏是主要流传于福建省西南部的客家人居住地区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闽西位于闽赣粤三省的交汇区,西北紧靠赣南,西南与粤东接壤,东南毗邻厦漳泉(闽南地区)。明清时期,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木偶戏逐渐传播到客家地区,包括龙岩市上杭、永定、长汀、连城、武平、漳平、宁化、龙岩等县,并流传到广东大埔、五华,江西石城、赣南和湖南平江等地。 闽西客家木偶戏剧目丰富多样。有剧目1000多个,保留有宋元话本、明传奇、清乱弹等不同时代戏剧文学特征。它的唱腔兼容并蓄。保存了宋...
查看更多
南昌清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昌清音是流行于江西省南昌市及周边地区的曲艺形式。它发端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至清代道光年间,开始以班社方式挂牌演出,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早期主要在文人雅士间流行。现流传地域以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为中心,周边市镇的部分地区,及湖北、安徽、江苏等广大乡镇亦有分布。 南昌清音的表演形式,是以赣方言昌都片的南昌方音作为舞台语言,以一人或多人分持简板、扁鼓、二胡、京胡、三弦、琵琶、月琴和扬琴,或站、或坐、或站坐配合,进行单口、对口、群口或主演与乐队的唱和式演唱;传...
查看更多
泰兴花鼓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泰兴花鼓是发源于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广陵区南沙乡秦家楼并活跃在周边县市的一种传统舞蹈,因其可用道具红灯照明,又名“夜火灯”。 据《明斋真识·广陵韵事》记载推断,泰兴花鼓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历经多代艺人演绎传承,于150余年前成熟。泰兴花鼓起源之初,民间艺人往往以一家、几家或同村人自行组合,靠“打花鼓”谋生,平时挨户演出,或在街头、村头、庙会、集场做广场表演,如逢豪门大户喜庆堂会,则在室内表演。 泰兴花鼓热烈、欢快,喜庆色彩浓厚,可单独舞蹈,亦可边跳边唱。无...
查看更多
仡佬族民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仡佬族民歌是仡佬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凝练而成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花桥镇、坪地场乡、青阳乡、五德镇、聚凤乡、龙井乡、龙塘镇、白沙镇。石阡深处贵州东北部腹地山区,居住着仡佬、苗、侗、土家等19个少数民族。仡佬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其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仡佬族民歌多以婚恋为主题,曲调各具风格,记录了仡佬族的社会发展、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民族情感和军事战争等信息,主要分为抒情类(含情歌、生活歌)、叙事类(含时政歌、仪式...
查看更多
青海越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西宁市 青海越弦又名“越调”、“越背调”、“背调”,也记作“月调”、“曲子”或“座场眉户”,主要流传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而以河湟谷地的西宁及其所属的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等最为集中。青海越弦在清代中叶由陕西传入青海,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艺人们大量吸收青海
民间小调
和古代小曲,从语言、语调、唱腔、风格等方面对原有的越弦进行丰富和改造,终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青海地方曲种。 青海越弦主要以演唱叙述故事情节,曲词通俗上口...
查看更多
车灯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曲艺团 车灯又称“车末妹”、“幺妹灯”、“车车灯”等,兴于明末清初,演变过程中吸收了
民间小调
的因素而发展成形,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成、渝两地和西南汉族地区流布甚广。 车灯以四川方言演唱,载歌载舞,唱腔旋律高亢激越,活泼欢快,易学易唱,流传十分广泛。表演时男扮女相的“幺妹”站立车内,随着手执彩扇的“丑伴娘”的“领唱”和推车“车夫”或推船“艄翁”的“帮唱”而起步摇摆。唱词多系即兴编排而成,唱腔属于板腔体,采...
查看更多
绍兴宣卷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县 绍兴宣卷是浙江绍兴地区的“五大曲种”之一,它形成于清代后期,清末民初流布上海、杭州、苏州、绍兴、宁波等地,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绍兴宣卷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说唱艺术,主要用于祀神祈福活动。其唱本通称“宝卷”,艺人演唱置于桌上,照本宣唱,故名“宣卷”。一般的宣卷徒歌清唱,称为“平卷”;若加二胡、三弦、月琴等伴奏,则称为“花卷”。“平卷”最少需三人,分任生、旦、净、丑诸角色,一人可兼几个不同行当...
查看更多
恩施扬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恩施市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广泛流行于湖北省恩施市城乡和利川、咸丰、来凤、宣恩等周边县市。它形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恩施扬琴演出时分生、旦、净、末、丑等脚色演唱,表演内容达到高潮或进入尾声时以众和彩腔相伴。整个演出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以碗琴为色彩乐器,与二胡、三弦、月琴、京胡、鼓、尺合称“八音”。演奏时扬琴居首,其余乐器环围四周。乐器伴奏不必严格随腔,往往采取腔繁奏简、腔...
查看更多
1
2
3
4
5
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