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9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廿六   
搜索
专题报道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这里是景德镇。 古朴,厚重,时尚,开放。 3万多名陶瓷爱好者八方咸聚,塑造了全国特有的“景漂”现象;5000多名“洋景漂”慕名而来,令江西景德镇四处洋溢着国际范儿;陶溪川、名坊园、三宝瓷谷等街区林立,现代瓷器的“光与影”赓续着古老的窑火传奇。 2019年8月,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批复,千年瓷都种上了传承...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发展现代化带来的种种挑战,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继承和保护,包括抢救那些濒危曲种并促使其复苏,其次才能去谈创新和发展,包括开发和利用。如果不持续不断地进行新节目的创演积累,曲艺就无法活态传承,更不能正常发展。我们对于曲艺的科学传承和有效保护,便只能立足现实,着眼创演。下大力气完善曲艺的自身业态,提升现有从业者的创演水平,通过实践层面的节目创演活动,积极开展对于曲艺的传承保护工作,才是现实而又切合的举措。于继承...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北纬28度的神秘地带,5亿年自然之力的神工滋养,放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奇山异水,应接不暇。瑰丽的自然风光孕育其独特的地域风情,湘楚遗风与民族文化的千年碰撞与融合,造就出神秘而厚重的湘西非遗瑰宝。 3200余项非遗资源中,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6项,省级8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人,省级93人。尽管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可在2013年前,很多地方还是端着“金饭碗”吃不饱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湘西非遗文化...
查看更多
地方
11月23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办法原文如下: 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安徽省境内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传承和弘扬徽州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非遗”自进入后工业时代,其保护和传承一般都给人严肃而沉重的印象,相比之下,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传播反而显得简单,显得“抖”。UGC与PGC空间对集体记忆的转移、声音对叙事空白的弥合、短视频的去程式化乃是“非遗”应空间转换需要与短视频传播产生的多层面联系。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非遗的历史和现状,就会认识到“抖”用亚文化来调和现实,用口语、腹语和互动来整饬理智,用现场的变调中和情感的“僭越”与“对抗”,是当代“非遗”自觉的情感追求。 关...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粤剧是中国第二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汉族戏曲剧种,在十年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粤、桂、港、澳的岭南各界对粤剧进行了频繁的观念讨论和具体的艺术实践。粤剧通过重新检讨“遗产”,展现了传统艺术的体系结构,张扬了剧种的文化品格;通过重新整理“遗产”,夯实了艺术传承谱系,深掘了剧种专业化保护的方法;通过创作优秀剧目,提升了剧种现代发展能力,诠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于“保护”的内涵界定,包括通过制度建设来...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15年,国家制定了“国家+省+市+县”4级保护体系,按照保护、抢救、利用、传承的递进式工作规划,从教据留存、影像记录、档案收集等多个方面合理有序地做好传统工艺的保护、管理工作。以此为契机,2016年5月,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合作建设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并开展教育扶贫工作。 学员参加银饰培训学习 据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站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为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对羌族文化生态造成的严重破坏,于2008年10月经原文化部批准设立的。 自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以来,保护区各级党委、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关于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为引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推动各项建设工作落实落地;基于活态传承目标,抢救性、整体性、生产性和传承人保护统筹推进,形成政府主导、专家指导、民...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党中央支持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非遗保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非遗保护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非遗保护应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保护理念,逐步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探索推进多种保护方式,着力加强传承能力建设,持续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力提升了非物...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10月2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中国青年网主办的第二届“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在济南发布。 本次活动于2020年6月启动,共征集案例近700个,入围初评案例600余个。申报案例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戏剧、曲艺、传统医药、传统舞蹈、民俗等多个非遗门类。活动最终推选出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和十大创新实践案例。 这批“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创新之处?让我们听听点评专家们的意见...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