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9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廿六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198)
机构
(0)
政策
(34)
资讯
(791)
清单
(31)
资源
(75)
学术
(256)
百科
(0)
其他
(1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非遗文创展亮相主会场——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成功举办
2020.09.09
地方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江苏段是全线历史最悠久、文化遗存最丰富、沿线城市最繁华的段落,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和金陵文化等地域文化和谐共存。深厚的历史文脉和繁华的现代文明,为江苏打造“千年运河·水韵江苏”人文品牌奠定了雄厚基础。 继2019年在扬州市举办首届运博会之后,2020年9月3日至7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外事办公...
查看更多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巡礼——黔东南民族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创新中熠熠生辉
2020.09.04
专题报道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 赵罡摄 来自贵州的非遗学员参加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研修班,拓眼界、增技艺 赵罡摄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密集,文化生态环境保存良好。2012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数年来,实验区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建设理念,致力于推动黔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和可...
查看更多
直播带货,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2020.09.02
专题报道
近年来,随着5G时代的到来,非遗传承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观赏模式,越来越多的贵州非遗项目正利用直播、短视频平台等多种途径打破传承圈层,通过创新非遗传播形式,与时下潮流结合,为非遗传承与创新带来更多新意和惊喜,深受到年轻人追捧。 直播带货 推广非遗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短视频、直播如飓风般席卷而来,并以互动性强的特点迅速进入现代生活,看似偶然的机会,让古老的非遗在这股飓风中更加活泛,越来越多的非遗推广活动在利用网络平台的传播过...
查看更多
黔东南:多措并举稳步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2020.09.01
专题报道
2012年12月,文化部批复设立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目前全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也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近年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多措并举,稳步推动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效凸显。 一、健全管理机制,夯实主体责任 一是省州县联动...
查看更多
苍洱之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2020.09.01
专题报道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作为云南历史文化最早发祥地之一,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化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是一个让人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2011年3月,原文化部在大理州设立国家级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0年来,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这一建设目标,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实验区着力构建大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在苍洱之间绘出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文化...
查看更多
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日本七夕田野调研札记
2020.08.25
论坛
摘要:中国七夕及其传说早期伴随着纺织传入日本,在生活层面影响着日本人的信仰、祭祀以及神话。七夕及其传说再次传播日本则与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搬运有关,后在宫廷内部形成以诗宴为中心的风雅仪礼。江户时代,宫廷仪礼向庶民阶层渗透,逐渐演化为平民化的城市七夕风俗,并向农村扩散。本文是笔者近些年对日本各地七夕田野调查的观察思考,日本七夕宫廷之礼在冷泉家传续,各地都市七夕祭展示了兼容并蓄的城市风俗,机物神社织女祭则显示了神道祭礼与民俗的互动,体现了了七夕及其传说在...
查看更多
中国非遗未来发展思考
2020.08.14
论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指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技艺,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已经十余年,虽然触及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但在其传承主体、时间、形态、内容和价值的表述上仍欠缺明确的学术定位。 在全球经...
查看更多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0.08.13
论坛
自2007年我国在福建省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经过10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初见规模。 目前,全国已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11个在民族地区。此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设立了百余个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形成了分层多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体系。 多年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促进区域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
查看更多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2018年项目进展情况...
2020.08.11
地方新闻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有关2018年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总体部署,在厅非遗处指导下,为高质量完成该项工作,省非遗保护中心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2018年项目进展情况督查工作,本次督查为期半个月。 江苏省共有1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列入2018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名单,涉及8个地区(单位)。为做好本次督查工作...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标准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与调谐
2020.08.05
论坛
在现代社会,“标准”“标准化”已经进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促进工业生产、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积极实施标准化”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①但在文化研究领域中,有很多研究者却以消极或抵抗的态度看待现代标准问题,部分学者谈标准而色变。尤其是面对西方近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工业”②“机械复制”③“麦当劳化”④等大众文化研究理论的提出,对当代的文化认知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一些学者的观念中,“标准化”等同于“固定化”“统一化”“刻板...
查看更多
1
62
63
64
65
66
12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