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初四   大暑 大暑
搜索
专题报道
年味还在,一场团圆,不少人发现朋友圈里年俗相近,连舌尖上的乡愁都是类似的。门上春联还在,有人想到,江南有笔墨纸砚——安徽宣城有诸葛笔,古徽州有李廷圭墨、澄心堂纸、龙尾砚,黄山歙县出徽墨、歙砚,宣城泾县产宣纸,浙江湖州出湖笔……它们兴盛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老手艺、老作坊大多还在。看起来确实很美,文化自信彰显。 记者曾“怂恿”:能否跨过省界或市界,把笔墨纸砚联动起来,共同办节,联合打造文创旅游产业,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当...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缂丝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织造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 用蜀锦大花楼木质机织造蜀锦,拽花工须掌握多种技能。图为拽花工工作现场。 谚语云:小满见新丝。今年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在蚕丝收获的时节,除了新丝之外,人们收获的还有10年来对这一涉及多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覆盖传统工艺、民俗等多个类别,流...
查看更多
要闻
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值十周年之际,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办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成立暨保护座谈会于2019年5月31日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参与本次活动的有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叶菁等。 整个活动的第一项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带来的《<...
查看更多
论坛
国家级非遗浙江长兴百叶龙 国家级非遗奉化布龙(陈亮亮摄) 湖州市级非遗李家巷鸳鸯龙 “龙舞”可以说是中国民间形式最独特、形象最鲜明、舞势最磅礴的一种广场性民间舞。流传两千多年来,它已经遍布广大的汉族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仅龙形多样、套路丰富,而且承载着种种美好的寓意并成为中国民间舞蹈的代表。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的创新发展是其传承的重要一环。如何创新发...
查看更多
相关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湖州市      浙江省湖州市双林绫绢传统织造技艺源远流长,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据记载,东晋时双林已盛产绫绢。太元年间(376—396),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出任吴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时就曾以白绢书写。南北朝时期的宋代(420—479),双林绫绢已闻名于世,远销林邑(今越南)、扶南(今柬埔寨)、天竺(今印度)、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十多个东南亚国家。至唐代,双林镇绫绢被列为贡品,并远销日本。据《吴兴县...
查看更多
相关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因产于湖州市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辑里村自元末成村,便产湖丝。有明代史料书:“天下蚕桑之利,已莫胜于湖,而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   辑里湖丝的制作技艺,以辑里村为中心,主要分布在练市、善琏、双林一带的农村。自从机器化缫丝问世后,南浔农村的传统手工缫丝,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便逐渐开始消失。   辑里湖丝的蚕种,选用自育“莲心种”,又称“湖蚕”,品种优良,特适于缫制...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长兴县      紫笋茶又名“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其名由《茶经》中“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的论述得来,无论是形状,还是颜色,乃“上品中的上品”,茶圣陆羽称为“芳香甘冽,冠于他境”。   紫笋茶的制作要求每年于清明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过程完成。制成的极品茶芽味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尝之齿颊甘香,回味无穷。唐诗描述:“牡丹花笑金...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因产于湖州市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辑里村自元末成村,便产湖丝。有明代史料书:“天下蚕桑之利,已莫胜于湖,而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   辑里湖丝的制作技艺,以辑里村为中心,主要分布在练市、善琏、双林一带的农村。自从机器化缫丝问世后,南浔农村的传统手工缫丝,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便逐渐开始消失。   辑里湖丝的蚕种,选用自育“莲心种”,又称“湖蚕”,品种优良,特适于缫制...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湖州市      浙江省湖州市双林绫绢传统织造技艺源远流长,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据记载,东晋时双林已盛产绫绢。太元年间(376—396),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出任吴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时就曾以白绢书写。南北朝时期的宋代(420—479),双林绫绢已闻名于世,远销林邑(今越南)、扶南(今柬埔寨)、天竺(今印度)、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十多个东南亚国家。至唐代,双林镇绫绢被列为贡品,并远销日本。据《吴兴县...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自贡市      我国制扇的历史十分悠久,商代即已出现以长尾雉鸡羽毛制成的羽毛扇。汉代,宫廷流行绢扇,又称“宫扇”。东晋时期,葵扇开始流行。南宋时期,都城杭州成为折扇中心,河坊街附近的扇子巷即当年扇业作坊聚集之地。折扇古称“折叠扇”,又称“撒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撒开后扇面成半规(圆)形,聚头聚尾,故又称“聚头扇”。明代永乐年间,苏州成为折扇中心,出现了李昭、马勋等闻名海内的制扇名家。   我国扇类产品主要产于江苏、浙...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