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初四   大暑 大暑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荣昌县      我国制扇的历史十分悠久,商代即已出现以长尾雉鸡羽毛制成的羽毛扇。汉代,宫廷流行绢扇,又称“宫扇”。东晋时期,葵扇开始流行。南宋时期,都城杭州成为折扇中心,河坊街附近的扇子巷即当年扇业作坊聚集之地。折扇古称“折叠扇”,又称“撒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撒开后扇面成半规(圆)形,聚头聚尾,故又称“聚头扇”。明代永乐年间,苏州成为折扇中心,出现了李昭、马勋等闻名海内的制扇名家。   我国扇类产品主要产于江苏、浙...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我国制扇的历史十分悠久,商代即已出现以长尾雉鸡羽毛制成的羽毛扇。汉代,宫廷流行绢扇,又称“宫扇”。东晋时期,葵扇开始流行。南宋时期,都城杭州成为折扇中心,河坊街附近的扇子巷即当年扇业作坊聚集之地。折扇古称“折叠扇”,又称“撒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撒开后扇面成半规(圆)形,聚头聚尾,故又称“聚头扇”。明代永乐年间,苏州成为折扇中心,出现了李昭、马勋等闻名海内的制扇名家。   我国扇类产品主要产于江苏、浙...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湖州市      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   湖笔的发源地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善琏制笔业约始自晋代。据清代同治《湖州府志》载:“(善琏)一名善练,……居民制笔最精,盖自智永僧(隋朝人,名王法极,王羲之七世孙)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湖笔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到了元代,湖笔名声鹊起,奠定了毛笔之冠的地位,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
查看更多
嘉兴灶头画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嘉兴市      灶画又称“灶头画”、“灶壁画”,指民间艺人用烟灰、水彩、色粉颜料绘制在乡间农家柴灶上的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纹样,是江南典型的乡土艺术。嘉兴的灶画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征,并影响到周边的杭州、湖州、绍兴以及上海金山、枫泾,江苏吴江、如东等地的相关艺术样式。   在嘉兴农村,至今仍保留着使用柴火灶的习惯,农民新建一所住房,必在厨房中新建一座灶头。灶头须在主家选定的日子由泥瓦匠用青砖、纸筋、石灰砌成,灶上的灶画亦由泥瓦...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市      摊簧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杭州及周边的绍兴、嘉兴、湖州等地。流传于杭州的名为“杭州摊簧”,简称“杭摊”,又称“安康”;而流传于绍兴的则名为“绍兴摊簧”,又名“绍兴鹦哥戏”。   摊簧表演时分行当说唱,往往以五人为一班,自奏自唱,生拉胡琴,旦弹琵琶,净弹三弦,末击鼓,丑打板。也有7至11人为一班的,随着演唱人员的增多,可在班中加入筝、笙、箫、笛、扬琴等乐器。摊簧演唱前先以...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摊簧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杭州及周边的绍兴、嘉兴、湖州等地。流传于杭州的名为“杭州摊簧”,简称“杭摊”,又称“安康”;而流传于绍兴的则名为“绍兴摊簧”,又名“绍兴鹦哥戏”。   摊簧表演时分行当说唱,往往以五人为一班,自奏自唱,生拉胡琴,旦弹琵琶,净弹三弦,末击鼓,丑打板。也有7至11人为一班的,随着演唱人员的增多,可在班中加入筝、笙、箫、笛、扬琴等乐器。摊簧演唱前先以...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曲艺杂技总团      自清咸丰(1851—1861)后期至今的一百五十年间,浙江一直是苏州评弹的主要活动基地之一。20世纪60年代前期,浙江城镇的苏州评弹书场有一百多家,农村茶馆书场更是多得难以统计。一百五十年来,浙江涌现了不少苏州评话、弹词名家,为苏州评弹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自1959年起,浙江先后成立了浙江曲艺团、杭州市曲艺团及嘉兴、湖州、嘉善、海宁、桐乡、海盐、德清、安吉10个苏州评弹专业团体。至1984年9月,全省共...
查看更多
湖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湖州市      湖剧,旧称“湖州滩簧”,也有“小戏”、“花鼓”等称谓,流行于浙江省湖州、嘉兴、杭州,江苏省吴江、宜兴,安徽省广德等地。湖剧的基础是湖州说唱滩簧与湖州琴书,形成时间约在清道光至咸丰年间。1951年定名为湖剧。   湖剧以滩簧二胡为主奏乐器,曲调清新,表演文雅细腻,唱腔有“小戏调”、“本滩调”、“烧香调”等,并形成特有的“十八个半音韵”。艺人按各自所在地域方言、唱腔差异而称“湖州帮”、“双林帮”、“南浔帮...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舍化龙灯起源于民间闹春灯舞,亦称“花龙灯”,发源于浙江省安吉县梅溪镇上舍村,流传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长兴县和安徽省广德县(现广德市)一带。清嘉庆年间,上舍村杨氏祖先将庙会上演出的花灯串成龙形,扎龙头、龙尾,称“花龙灯”。传至道光年间,艺人杨九林发展出龙灯“四变”,同时配扎12盏花瓶灯,2只头牌灯,演变为化龙灯。 上舍化龙灯表演时由2人执头牌灯领路。进各家拜门时,先以花灯形象在正堂绕廊柱“走阵”,有四角阵、剪刀阵、元宝阵、篱笆阵等。变龙形式有两种:一是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人才培训交流中心承办的全国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顺利结业。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案例分享、沙龙活动等环节,来自全国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0余名代表性传承人了解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正确理念,厘清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我国近年来的重点文化政策,更重要的是,新的非遗传承思路在传承人之间的思维碰撞中开始显现。  终于不再排斥现代生产工艺  “要是早点接触到这些...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