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0   星期日   农历六月廿六   
搜索
专题报道
节气概说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每年12月22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冬至。今年的冬至时间是2017年12月22日(农历丁酉年十一月初五)。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最短,且越往北越短,黑夜最长。“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天文学上也把“冬至”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
查看更多
下元节
2017.12.01
专题报道
农历十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诞”、“下元水官节”、“消灾日”等。它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合称“三元节”,是我国古代除困解厄、祭祀祖先、祈福纳祥的重要节日。清代以后,很多地方此俗渐废,因此大家对它比较陌生。图1 水官图轴(南宋)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一、流变源起下元节的由来与道教有关。自东汉至魏晋的历史沿革中,道教逐渐形成了上元节天官赐福、中元节地官赦罪、下元节水官解厄的信仰体系。下元节就是水官旸谷帝君解厄之辰。古人很看重...
查看更多
人物
陈培森在演示铁枝木偶。受访者供图  在三米见方的戏台上,表演者盘坐于潮绣帐帘后,通过三根铁枝操作身穿潮剧戏袍的木偶,演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一汇集了潮绣、大吴泥塑、潮剧盔头等多种“非遗”的技艺叫做铁枝木偶,在潮汕地区广泛流传。  入行33年,铁枝木偶国家级传承人陈培森见证了行业的起伏。鼎盛时期,在日常的民俗活动中处处能看到铁枝木偶的身影。随着观众流失,木偶戏表演市场日渐萎缩,民间剧团也曾面临举步维艰的境地。  近年来,潮州积极创新模式,让传统“非遗”项目重获...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布依八音》剧照  11月22日晚上,第六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黔西南州参演剧目乐舞画卷《布依八音》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精彩上演,现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观众们在一曲曲布依原生态的“八音”曲牌中,倾听着大气滂沱的“竹鼓”合奏和神秘优雅的“碗乐”;跟随着舞台上布依族老摩公抑扬顿挫、独具神秘民族色彩的摩经吟诵《天地山水》,开启了90分钟的探索布依文化秘境的旅程……  《布依八音》是一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表现形式的乐舞画卷,结合原生态的布依民俗表演,把一个...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的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  原标题:看得见的文脉 诉不尽的乡愁——八闽大地非遗保护实践  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启泊地之一,八闽大地见证了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融合,在此孕育生长的闽文化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播出去,于文脉绵延中诉说着古韵幽情。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大省之一,福建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条件,保存了大量中原地区已经消失的传统文化。目前,福建省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0项,其中,以泉州提...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陈秀梅,研究馆员,现任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记、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
查看更多
要闻
  原标题:“传统文化的当代实践——中青年非遗传承人传统节日仪式研讨班”今日于北师大开班2017年9月6日,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节日仪式研讨班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开班仪式。此次研讨班是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首次关于民俗的试点培训,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主办,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松阳县人民政府协办。研讨班开幕式现场    主办方按照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它还有其他一些名称,如“七月半”“盂兰盆会”“鬼节”“瓜节”“施孤”“亡人节”等,这一节日源远流长,文化意蕴十分丰富。一、三节合一 源远流长中元节将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民间的鬼月鬼节习俗集于一身,绵延1500余年,传播至东亚很多国家,至今仍长盛不衰,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寄托,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与生活。中元之日  地官赦罪将农历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源自道教七月十五地官赦罪的传统。对于普通民...
查看更多
论坛
  新文化史关注当代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重视当代文化现象的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是当代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它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史的新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的评价与认识,应从百年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与哲学文化的高度进行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修复与传承,是对民众文化地位的再确认,是对地方文化传统有效重建的契机与实践。    新文化史是一种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将当代文化活动纳入历史的考察范...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图1 水彩画《处暑》(作者:施颖)  节气概说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今年的处暑时间是2017年8月23日(农历丁酉年七月初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气温逐渐下降。处暑节气的物候特征是:“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此时老鹰开始捕猎鸟类,万物开始凋零,五谷成熟的季节到了。处暑节气之后,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早晚已有浓重的凉意...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