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2   星期二   农历六月廿八   大暑 大暑
搜索
论坛
我的家族与“满族说部”赵东升    满族说部是国家级第一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第一批《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也已经出版,对挖掘、保护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非常重要,是全体满族同胞的一件大事,也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定能放射出耀眼光芒。    满族是一个具有三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它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历来为海内外所瞩目。从远古的肃慎到现代的满族,中经挹娄、勿吉、(革未)(羯)女真各个时期,每次变革都给这个民族带来阵痛,每一次分化组合也...
查看更多
论坛
徽派建筑艺术的内在意蕴 程美信         任何一种文化传统都有其相应的精神原动力,古徽州社会同样不例外,它还有一些有待研究与发现的东西,特别其前身来源以及形成发展的过程几乎空白。如果深入研究将有益于了解中国历史的进程,从民间与生活的历史研究将大大充实我们对历史正确认识,徽州现存的文书史料、建筑物象和民情风俗无疑是绝好的一手资料...
查看更多
论坛
东北满族地区皮影戏的个案考察――岫岩皮影戏研究张冬菜[摘要]作为满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满族聚居地――岫岩县,也是辽东皮影盛行的地方。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岫岩皮影的历史与现状、演出习俗等情况进行介绍,并针对个别学者提出的“满族皮影”进行商榷,从而探讨满族文化对东北皮影戏的影响。[关键词] 皮影戏;岫岩;满族皮影;满族文化    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绝大多数的满族人居住在东北三省,其中辽宁的满族人口就占了全国满族总人口的50%以上。地处辽东半岛的岫岩满族自治...
查看更多
论坛
从日本韩国经验看中国戏曲类文化遗产保护苑   利     对中国而言,戏曲在文化遗产中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近20年我国传统戏曲中相当部分已经面临灭绝边缘,刚刚起步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还来不及对戏曲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机理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其保护难度不能说不大。如果认识不清或是方法不对,就可能给中国戏曲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不必要的伤害。那么,从宏观上说,中国的戏曲类文化遗产将要面临怎样的难题?我们又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中国戏曲娱神?娱人?娱己...
查看更多
论坛
论紫阳民歌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个案分析  王晓平    紫阳民歌是中国民歌海洋中一颗奇葩,也是陕南民间音乐文化的代表性歌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地的文艺工作者分三次采集民歌5028首,分编为《紫阳民歌集成》四卷,其中96首收录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中。2004年紫阳县被文化部授予“民歌之乡”称号,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类:7...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活着的原生态――白沙村彝族祭龙节   彝族不仅是崇尚火的民族,也是崇拜龙的民族。  四川会理县白沙村村民,至今还在延续着古老而又神奇的仪式――祭龙。  走进祭龙节,它将我们带回到早期的农耕岁月;感受祭龙节,我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们跳起刚劲粗犷的祭龙舞蹈。村民朝天吹起白沙村彝族特有的三米多长的长号,召唤天龙以表祭龙的诚心。村民在祭祀中手持犁链和簸箕模仿农耕动作。   延续至今,历久不衰  四川省会理县小黑箐乡白沙村的4月,美女峰妩媚动人,梯田水光...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昆曲:何时走出寂寞清贫   梅兰芳先生与韩世昌先生合作排练昆曲《游园》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单有人说,联合国的决定是在昆曲处于相对寂寞清贫的环境里做出的那么,这个决定作出以后会怎样?   2001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宣布:中国昆曲艺术最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单...
查看更多
论坛
  清明节的天候和物候 ――清明节的文化意涵之一 刘锡诚       摘要  清明节所承载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嬗变的,融合兼并了上巳与寒食的一些文化内涵,到近世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民族和国家节日。在当今之世,以全民族广泛认同的慎终追远、亲合自然、民族和睦、国家认同等丰富深厚文化内涵而得以传承和延续的清明节,得以在国家的层面上被认定,体...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弹响独弦琴 跳起竹竿舞各族群众欢庆京族哈节     人民网防城港7月30日电  (记者谢建伟 实习生刘彦联)7月30日是京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哈节”。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金滩上,京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迎接镇海大王,品万家宴。  在开幕式上,京族歌手弹响传统乐器独弦琴,唱起了民族歌曲。京族青年男女身着传统服饰,头戴葵帽,跳起了竹竿舞,腰鼓方队舞起一片欢气祥和。京族代表向各族群众介绍了京族独特的海洋文明,上万村民,游客观看了开幕式。并随迎神队伍一...
查看更多
论坛
 [萧放 廖明君]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出版著作《中国文化厄史》、《研究》、《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和《中国传统岁时风习》(韩文版)等17种,获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主要有《研究》(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一等奖)、《历史民俗学与钟敬文的学术贡献》(中国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