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6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初二   大暑 大暑
搜索
专题报道
多彩的中华文化(三)――人与服饰    追思祖先――霓裳华服的传说    少数民族大多有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在这种“溯源文化”的浸染下,“追忆祖先”成为了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所要展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服饰图案的运用方面,或用五彩的经纬记住祖先艰苦跋涉的历程,以激励后人不忘祖业;或用抽象的图案来表达对标志为祖先的图腾的虔诚的膜拜,以此来凝聚拥有共同血缘的部落和族群。贵州苗绣苗族迁徙服    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聚集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多彩的中华文化(二) ――人与自然     百工之艺――深厚的造物文化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百工之艺”是社会生产的根本,手工劳动让人们认识到人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我的精神存在。人们在手工生产活动中审视自我,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中充分的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民间造...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多彩的中华文化(一) ――人与精神世界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到来9月22日至11月20日首都博物馆举办一个既能反映六十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新篇章,又能比较准确地体现各个民族自身文化特征的大型展览。展览主题部分展示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第二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在西宁开幕唐卡作品――《开国大典》    9月18日上午,“第二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既第六届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在西宁城南展览中心开幕。以唐卡艺术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青海民族地方精品图书影像制品展销为主体的三大展览活动紧紧抓住了现场每一位观众的眼球。唐卡作品――《文成公主进藏》    据了解,举办“唐卡艺术节”是为了进一步打造青海省以唐卡艺术为主的民族文化品牌,展示、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促进...
查看更多
论坛
 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     刘宗迪      内容提要:节日系统和历法系统密不可分,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观象授时制度,在成文历法产生之前,农时周期和庆典周期是合而为一的,节气亦即节日。随着成文历法的创立,由于中国传统历法制度即夏历采取的是阴阳合历,以阳历纪农时,以阴历纪年月,庆典的日期被按照阴历纪时周期固定下来,而节气则依然按照阳历安排,从而导致了庆典周期和农耕周期、节日和节气的分离,因此形成了与节气系统并...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阿来:重述格萨尔为藏地祛魅         很久很久以前,康巴藏区阿须草原上有个放牧的藏族孩子觉如,他戎马一生,统一多个部落建立岭国,惩恶扬善,造福黎民百姓,被称为格萨尔王(相传他是藏传佛教连花生大师的化身),成为藏人世代怀念、至今尊崇的大英雄。关于他的故事千百年来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的广阔藏区口口相传,这种传播方式令故事的版本、内容不断丰富,成为迄今世界上篇幅最长、仍在流传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1  八月的川藏线上野花满山、湖泊...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最终的东西是一个慈悲    2006年9月,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齐扎拉给朱哲琴打电话,希望她能帮助当地寺院整理诵经。朱哲琴下飞机后直接去寺院,帮助整编喇嘛诵经。一旁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Khalid Malik)与夫人请朱哲琴喝茶,听朱哲琴讲述了她的印度之旅。不久,朱哲琴接到了马和励的电话,请她出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大使。  朱哲琴在吐鲁番跟两个维吾尔族小孩玩得很开心,虽然民族不同,但快乐...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羌风》“吹”暖人心羌族儿女感恩演出     据《中国民族报》报道,大型羌族歌舞史诗《羌风》8月5日至8月10日在北京保利剧院隆重上演,80名从地震废墟中走出来的羌族儿女,用他们最纯正的民族音乐和舞蹈为京城观众献上了6场震撼人心的感恩演出。 《羌风》剧照 妻子在战场上找到阵亡的丈夫,用自己的鲜血换回丈夫的重生。     据《中国民族报》报道,大型羌族歌舞史诗《羌风》8月5日至8月10日在北京保利剧院隆重上演,80名从地震废墟中走出来的羌族儿女,用他们最纯正...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西藏公布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华网拉萨7月24日电(记者尕玛多吉)西藏自治区政府日前公布了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包括糌粑制作、木碗加工等一批反映西藏农牧民日常生产生活的传统特色技艺被列入名单。     据介绍,西藏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12大类、101个单项,其中古荣糌粑制作工艺、曲水柳条编制技艺、俊巴鱼烹饪制作技艺、加查木碗制作工艺等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和区域特色。     原产地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古荣乡的古荣糌粑,历史上一直是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甲谐正源之争    在西藏广大农牧区,争田地、争草场、争牲畜,或许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但是一谈到争文化,你可能会面带诧异、似信非信。这里所说的“文化”,具体指甲谐,争抢的双方则是萨嘎县两个邻近的村子――夏如乡拉亚村和旦嘎乡旦嘎村。  萨嘎,藏语的意思是“可爱的地方”。这场关于谁是甲谐正源的争论,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牧民文化意识“觉醒”的体现,不但“可爱”,而且可贵。  跻身“国家队”行列  2008年对于萨嘎的甲谐来说,绝对是意义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甲谐...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