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3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二十   
搜索
论坛
 “非遗”后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以水族马尾绣为例王  彦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深刻影响了我国众多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在参与其中的各利益相关方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尤为显著。以三都水族马尾绣为例,在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在当地政府组织领导下建立了保障机构,施行了相关政策,并举办马尾绣培训班,提升优秀艺人的地位和影响,扩大马尾绣的社会认知度和需求,显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推动作用。“非遗”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创造出新的情境,技艺...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传承别把“真遗产”改成“假文物”苑  利  有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对作品进行改编、再创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过分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本身就是一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我认为,尽管从总体来说,人类社会肯定是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包括对民间美术进行改编、再创作在内的文化创新,都可视为文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作为国家级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随意创新,非物质...
查看更多
论坛
我国“非遗”保护的若干理论问题   刘锡诚     我国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3年启动,当时名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及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开启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并展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2006年2月8日...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浙江的非遗不住博物馆,要沾烟火气 杨晓政  虾爆鳝面 蓝印花布     河坊街上的蓝印花布、奎元馆里的虾爆鳝……     这些老杭州的最爱,近日入选省非遗解读入选密码    迢迢年华谁老去。那些历史中的注脚,旧时生活的精彩,总要以某种形式流传下去。    近日,浙江省政府公布了第四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入选项目共202项。其中,老杭州们耳熟能详的好玩意不少:试问,幼时有几个杭州的80后没有穿过蓝印花布扯的衣裳?没拉着爸妈吃一碗汤香扑鼻的虾爆鳝面...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中国范式” 彭兆荣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总结、建构和宣传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尤显迫切。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国际经验  当今,“遗产事业”已成为重大的国际政治和社会现象之一。纵观全球“遗产事业”的现状,世界主要的遗产大国已在遗产理论和实践方面走到前列,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根据是这些国家已建立了成熟的、特色鲜明的遗产体系。遗产体系在树立国家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全球介绍和推广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是必要条件...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留下“过去时” 记录“现在时”——以“花儿”保护为例谈建立非遗博物馆(数据库)的必要性        王文韬    民歌跟人民的生活、经济的发展和所处的时代是不能分割的,流行于甘、青、宁、新四省区的花儿,就是发自老百姓内心深处的对生命的讴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花儿所依存的传统文化空间已不复存在,致使“花儿的文化内囊渐空,内涵缺失”。为使花儿的生命得以延续,大家想了许多办法,笔者以为,为花儿建博物馆(或数据库),对花儿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收集、梳理与研究,将花...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古韵新生——写在西安易俗社百年华诞之际     巍巍秦岭,滚滚渭河,悠悠驼铃,煌煌古都。     一座山、一条河、一条路、一座城,简单却深刻地概括了陕西西安作为千年古都无与伦比的魅力。西安易俗社是西安百年发展史的见证和活化石,是一部光荣而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    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8月13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团体,与莫斯科大剧院和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撑起了中国戏剧界的一片天。    易俗之光:一抹光耀时代的珍藏    易...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木洞山歌改良的启示:非遗融入生活才有生命力 “木洞山歌”传承人喻良华和村民正放声高歌。     几天前,巴南区木洞镇中坝村辣椒大丰收,村民们喜不自胜,想以木洞山歌表情达意。受此委托的木洞山歌国家级传承人喻良华思索再三,写下了这样的歌词:“中坝海椒夺高产,楼上楼下都装满,多的赚了几百万,少的也有几万元。”歌词贴切,曲调朗朗上口,家家户户很快唱得滚瓜烂熟。  “把‘非遗’供起,那是要不得的做法,只有把它融入群众和生活,才更有生命力。”喻良华说。  对木洞山歌进...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近年来,潮绣收藏十分火爆,据业内人士透露,作品年升值幅度已达到20%,其中部分经典作品甚至一件难求。 然而,南方日报记者走访潮州多个潮绣工作坊和几位潮绣工艺美术大师后发现,这一领域长期以来“一头冷一头热”,与市场上的大热反差极大的是,鲜有年轻人愿意花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坐冷板凳学绣工,人才断层严重,产量有限阻碍其形成产业规模,从制作到销售都极度“小众化”。 今年7月5日至7日,在韩国丽水世博会上...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口传文化保护遭遇技术瓶颈,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保护时代 佟文立     文化与科技融合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今年5月17日,由科技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等12个单位组成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联席会议通过了《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虽然《纲要》至今还没有正式公布,但在5月7日公布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已经列明了一系列与科技相关的“重点工程”,其中以“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的科技含量提升尤为具有“新意...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